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张九龄的诗有哪些)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

优质回答

最经典的《唐诗三百首》的选本,也是销量最大的选本,当属清代蘅塘退士孙洙所编,后世所说的《唐诗三百首》也基本上多是从孙洙这个选本来说的。

为何孙洙将张九龄《感遇之一》列为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呢?

《感遇之一》(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有此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葳蕤:形容枝叶茂盛。

自尔:自然而然。

林栖者:隐居山林之名士。曹毗“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

本心:本性素心。

1 此诗写得好:以物起兴,自比春兰秋桂,立身修德,恶邪守正,清高自持。

屈原《九歌 离魂》“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诗人兰举其叶,桂举其花,兰草迎春勃发,桂花晈洁馨香,各自在适当佳节欣欣生意,适性生长,不媚人荣,不求人知。

那些“林栖者”,居于山林隐逸之士,常以兰桂自喻,闻到兰桂清香,久坐而生愉悦爱慕。兰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洁,这是本性使然,并非为博取隐逸者攀折。

全诗意旨豁然:如兰桂之君子者,洁身自好,进业修德,并非为博取功名富贵,而是君子之本性,君子之心性,清雅淡然,清明坚贞。这种情操与意志,向来是诗人所推崇与渴慕拥有的,比如屈原“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此诗意温雅深邃,自然贴切,无造作,有平易,秉承风骚以来的这一风格与气象。

2 此人了不得:张九龄,唐开元诗人,诗坛举足轻重,官场最后贤相,为人刚正不阿,耿直无畏。

张九龄是诗人眼中德高望重的大哥,文坛宗主,与当时文人结交广泛,多有提携。如王昌龄在秘书省时曾是其属下,他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在荆州时请孟浩然做幕宾。任中书令时,与裴耀卿往来密切。

他是从初唐到盛唐诗风的过渡人物,承前启后。开创了感怀为主、兼吟山水的五古体。没有浮靡,怀古清隐,“直通渊明”。

他是开元名相,唐玄宗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受李林甫陷害被罢相,逐出朝堂后,玄宗还以九龄风度来评判朝臣,“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否?

张九龄为人耿介正直,竭忠尽职,为官有作为,官至宰相,既能独善其身,保全人格,又能辅佐君王,兼济天下,实现多少诗人梦寐以求的宏愿。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这是唐朝诗人自始至终追求的,而张九龄开创了好榜样。清人沈德潜评价《感遇》“感于心,困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杜甫也评价“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或许张九龄身上也寄托了唐诗三百首编者孙洙的一份梦想与执着。

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也是盛唐文人所景仰的时哲和文宗,类似于宋代的欧阳修,现存诗歌 218首,风格清澹自然。张九龄将唐诗由“诗品正”导向“诗品醇”,开唐诗“清澹一派”,“为李杜开先”。不仅他的诗歌自身已初具盛唐气象,而且他还在各个方面影响着盛唐一代诗人,进一步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唐诗三百首,张九龄开篇,大有“蔚成一代风气”的象征意味。

一、历代评价

胡应麟 《诗薮》云:“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大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澹而益似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高棅《唐诗品汇》云:“律体之兴,虽自唐始,盖由梁陈以来,俪句之渐也。唐初王、杨、卢、骆四君子,以俪句相尚,美丽相矜,终未脱陈隋之气习。神龙以后,陈、杜、沈、宋、苏頲、李峤、张说、九龄之流,相与继述,而此体始盛。”

王士禛《古诗体凡例》又云:“唐五言古诗凡数变。约而举之,夺魏晋风骨,变梁陈之俳优,陈伯玉之力最大,曲江公继之,太白又继之。《感遇》、《古风》诸篇,可追嗣宗《咏怀》、景阳《杂诗》。”

前人的这些言论都一致地指出了张九龄在盛唐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们都认为张九龄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他的诗歌对盛唐一代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创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张九龄是以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以及他的政治、文学地位和正直的人品来影响一代诗歌的发展的。

二、张九龄对盛唐诗人的直接影响

作为盛唐初期士林中颇富威望的人物,张九龄尤以擢拔后进而闻名。从开元初年开始,张九龄就以左补阙的身份,同右拾遗赵冬曦主持吏部考选,前后数次,每次都被称为详正公允,以“尚直”著称于朝。其后他由“岭海孤贱”一步步登上了士人所渴慕的宰相地位。直到开元二十四年他被罢知政事止,这二十年间,张九龄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政治声望。

“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 《旧唐书·文苑传》

“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 ……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 《旧唐书·文苑传》

“王维,字摩诘 … …开元初擢进士, 调大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御史。” ——— 《新唐书·文艺传》

“尚书郎卢公讳象,字纬卿,始以章句振起于开元中,与王维、崔颢比肩骧首,鼓行于时,妍词一发,乐府传贵 ……丞相曲江公方执文衡,揣摩后进,得公,深器之,擢为左补阙河南府司录、司勋员外郎。———刘禹锡 《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

“李泌以神童召见,赋 《方圆动静》,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 张九龄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 ——— 《新唐书·李泌传》

“补阙讳冉,字茂政……十岁能属文,十五而老成,右丞相曲江张公深所叹异,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 《全唐文》独孤及《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

即使伟大诗人杜甫也在其 《故右仆射相国公张公九龄》一诗中说“向时礼数隔,制作难上清”,说明他也曾想投诗张九龄只是未遂而已。

从以上这些片鳞只爪的记载,不仅可以看出张九龄奖,掖人才的用心,更可以想见他在文坛上的领袖地位。正是由于他提拔、奖掖和团结了一批能诗善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在诗歌上的主张和实践,也就得到诗坛上许多人的赞扬拥护,进而“蔚成一代风气”。陈子昂提出的诗歌理论,正是通过张九龄这座“桥梁”而迅速到达盛唐诗国的。这正是张九龄对盛唐诗歌的重要贡献。

三、张九龄诗歌内容对盛唐诗人的影响

首先,张九龄诗歌中对“直道”和“高节”的标举以及其人品和诗品的高度融合对盛唐诗人有直接影响。王维在 《献始兴公》中,不仅对张九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尤表仰慕,希望追随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还表达了自己不愿“曲私”的节操;同样,孟浩然也视张九龄为“知己”、“故人”,他不仅以廉洁正直的高节勉励得官的友人:“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去诈人无谄,除邪吏息奸,欲知清与洁,明月照澄湾”,而他本人也是因为品行清高而为张九龄所看重、任用;其他如高适在作封丘尉时所表达的“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正直,王昌龄在送别友人时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等等都是此类表现。

其次,张九龄诗歌中流露出来的“盛明期有报”“逢时解薜萝”“当须报恩已,终尔谢尘缁”的逢时而起,功成身退的思想直接启迪着盛唐一代的文人士子,成为盛唐治世中建功立业精神的特征。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 :“端居耻圣明”,在 《送陈七赴西军》中亦说“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他还积极引荐同道的友人,要趁着“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王维在 《不遇咏》中说 :“济人然后拂衣去”,在《送崔三往密州觐集》中说 :“鲁连功未报,且莫蹈沧州”;常建在 《落第长安》中说:“耻作明时失路人”;崔颢在《古意》中说:“未得报恩不能归”;高适在 《酬庞十兵曹》中说:“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李白在《赠韦秘书子春二首》中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杜甫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所说:“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 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都与这种思想一脉相承。

再次,据刘斯翰 《曲江集》附录 《张九龄年谱简编》所系,张九龄一生诗作,作于三十岁以前的,寥寥无几,其诗歌的绝大部分,可以视为他从政生活的实录和写照。这也就是说,张九龄的诗歌中始终摆脱不了政治的内容。其 《感遇》系列及 《杂诗》五首可视为其政治诗的代表。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和《杂诗五首》继承了《诗经》、《楚辞》和阮籍《咏怀》诗的讽喻寄托精神,更直接受到陈子昂 《感遇》诗的影响。故后人往往把他们这两组诗相提并论,或加比较,如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中说:“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刘熙载《艺概》则认为:“曲江之《感遇》出于《骚》,射洪之《感遇》出于《庄》,缠绵超旷,各有独至。”不过,张九龄的《感遇》诗与陈子昂的《感遇》诗尽管都抒写自己政治上的理想与失意之感, 立意大致相同, 但还是有所区别的。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结构宏大,内容丰富复杂,诗中有感怀身世、抒发壮志未酬之作,但更多的是对武周时期各种弊政的揭露和抨击;而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主要是描写他被贬后的忧国伤时之情,侧重对把持朝政、蒙蔽君主、迫害贤明的奸邪小人的谴责。比较起来,子昂的《感遇》诗针砭时弊更具体、直接,批判的锋芒更尖锐,但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这些消极因素,在九龄诗中并不存在。诚如赵昌平所说:“张九龄执政有年,晚遭谗毁,诗中自明穷通得失, 不变初衷,和子昂怀才不遇,沦落自伤的心情,不尽相同。”

张九龄诗歌中的政治内涵,对于盛唐诗歌中政治成分的增多,政治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点,丁仪在其《诗学渊源》中说:“九龄与子昂当初、盛唐之际,承徐 、庾之后。时方以绮丽相尚,二子独以复古自任,横制颓波,始归雅正,李、杜之以下,咸推崇之。 ……子昂《感遇》诗三十首全祖嗣宗,九龄十二首情契屈子,伤时忧国,借物喻怀,风人之旨,复肇于斯。洗绮靡之余习,开盛唐之先路,浑雅高古,陈隋以还,惟兹二人而已。”

这段话可以归纳出以下两层意思,第一,“伤时忧国,借物喻怀”的“风人之旨”,由于陈子昂与张九龄的《感遇》诗而重新开始崭露头角;第二,以往都强调陈子昂在诗文革新和开创盛唐诗风上的功绩,而此处则认为张九龄在这方面也有功劳,与陈子昂一起“开盛唐之先路”,并认为自陈隋以来,只有他们两人可称得上是最杰出的代表。

正因为有陈子昂在前,张九龄在后,使得初唐至盛唐间的诗风得以改变,政治意识逐渐加强,最后终于形成了盛唐诗歌的浩荡之气和繁盛的局面,涌现出李白、杜甫、高适 、岑参 、王昌龄、李颀等一大批才情纵横 、风格各异而又关注时政与社会现实的著名诗人。

此外,张九龄的山水诗创作对盛唐诗人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派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张九龄笔下的山水既具有景物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是他抒情的载体。那健拔刚劲的宏伟瀑布形象,正是诗人阔达坦荡的精神气度的象征;那浩荡的长江水, 则寄寓了诗人对岁月流逝 、人生匆匆的慨叹;而那些在奔走途中写下的山水诗,更包蕴着诗人怀亲念远、羁旅愁绪、官场可畏等十分庞杂而深切的人生感触。借助山水,诗人传达了万种情思。后来盛唐诗人在山水诗里表达的人格精神、世事哲理、人生悲感等等,可以说几乎都是受张九龄的山水诗影响的表现。如储光羲将《感遇》式的兴寄体引入田园诗,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方式都直接受到张九龄的感怀体山水诗的启发。而王维、孟浩然二人的诗歌更是深受张九龄的影响。王维在《上张令公书》中谈及张九龄对自己创作的影响 :“言诗或起予”。孟浩然在旅行中偏爱水行,“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他的诗中经常描写南国水乡的优美景色及所见所想。孟浩然诗中的“烟”字特别多,善于描写模糊性意象,直接继承了张九龄山水诗多写烟景的内容。

四、张九龄的诗歌艺术对盛唐诗人的影响

张九龄在以诗歌内容影响盛唐诗人之外,其诗歌艺术更是深深地影响了盛唐一代诗人。张九龄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美妙诗境,不是单纯地模山范水,而是因景生情,诗人在景物的感发下抒写怀抱,创造出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完美意境。这种个性与自然巧妙契合,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创作手法对盛唐诗人影响颇深,尤其是王维和孟浩然。如孟浩然的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这首诗与张九龄的《耒阳溪夜行》相似。为了传达心中的一缕愁绪,诗人描画了远处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和身旁水中的一轮月影, 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环境。全诗情与景浑成一片,意境悠远。此外又如王维的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更是完全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让感情似显又隐,不露圭角。

同时,正如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所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王维、孟浩然等盛唐诗人也继承了张九龄诗歌的清淡风格,王维曰:“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孟浩然曰:“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两人追求“心素”与“清川”合挈的清淡意境并出之以简淡如画的语言,这正是对张九龄诗歌清淡秀丽的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孟浩然的 《过故人庄》、《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以及的王维的《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终南山》等诗都明显地受到了张九龄这种诗风的影响。在清淡秀丽的风格之外,张九龄还提倡深沉凝重的风格,他将汉魏以来进步文人诗中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思想,坚持直道和高节的高尚情操,探求天道时运的深刻思考,对待穷达进退的处世原则引进了山水诗,从而使山水诗清丽的辞采和汉魏风骨相结合。而盛唐山水诗也正因为除了清新空灵的佳境之外,还有典重靓深的一类风格,才免于流为一派齐梁之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邢昉 《唐风定》所言“闲澹幽远, 王孟一派,曲江开之”将张九龄定为王孟诗派的创始人便无不是之处了。

张九龄不仅以其山水诗中的“闲淡幽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勃兴开辟了道路,其部分诗歌中所呈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雄浑气象对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如 《江上遇风疾》分别用比喻、夸张 、渲染 、烘托的手法,把无形的疾风挥洒得气势磅礴,这对岑参《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雪”有直接的影响。

而张九龄的诗歌即使是对伟大诗人李白、杜甫而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人刘熙载在其《艺概·诗概》中说:“唐初四子沿陈、隋之旧,故才力回绝,不免致人异议。陈射洪、张曲江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例如,张九龄的 《入庐山仰望瀑布水》、《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和《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分别启发了李白《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白帝城最高楼》的创作。

此外,张九龄诗歌声律与风骨兼备的局面对盛唐诗人诗歌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在张九龄之后,盛唐诗人的作品中律诗、绝句迅速增多,而他们所创造的诗歌境界也变得更为阔大壮观,雄浑飘逸,感情基调也更加高昂明朗了。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张九龄对唐诗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深层次的。不少方面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 又有了新的进展与探索。他的这些成就对“盛唐气象”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盛唐诗崇尚风骨 、追求兴象玲珑的意境和自然美。张九龄的诗歌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些特征。预示着“神来 、气来 、情来”的盛唐诗美的到来。他确实是唐诗由初渐盛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四杰、沈宋、陈子昂、吴中四士、二张在题材与主题、声律、风骨方面都有不同的贡献,也正是这条条大路都通向盛唐,盛唐诗坛才会呈现出流派众多 、众星共耀、体式齐备的局面。

同是咏物言志诗,为何李白与张九龄表意迥异?

优质回答

中国传统诗歌在写法上有着特别的手法:一是借景抒情,二是咏物言志。因为这两种手法在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时,不是直接的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景物和某种物件来表达心志。

今天所要欣赏的是后一种“咏物言志”的诗歌。

首先我们先举一个典型的咏物言志诗歌的例子,让大家熟悉一下。

王安石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郑板桥 《竹石》

咬住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凤!

这两首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从诗歌内容里,我们发现咏物言志的诗歌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梅花,洁白如雪,竹石。则根深破岩。

( 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梅花,独自怒放,竹石,则坚劲如钢。

(3)结合本相,想象奇特——梅花,如雪送暗香,竹石,牙咬才坚劲。

(4)手法多样,感受颇深——两首诗都有用人性化来象征的手法,咏物言志,寄情于物,形象感人。

盛唐时期的张九龄(678年—740年),是写咏物诗的高手,他的《感遇》组诗就有好几首堪称是咏物诗歌的顶尖作品。我们可以找出几首来欣赏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现在赏析的是《感遇》组诗的第一首。

翻译一下: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这便是最正宗的咏物诗,这里高洁的“兰”“桂”,也正是描写了作者自己高贵品质,和那种不轻易低头屈服的个性。全诗句句写兰桂,其实句句都在写人,通过兰桂的意象咏物言志,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代: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翻译一下: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是不着痕迹,不露主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大诗人李白(701年—762年),他比张九龄小二十三岁,两位诗人历史上并没有什么交往的记载,但他们也有共同之处:一是都生活在盛唐的开元时代,二是都被朝廷贬出长安,心怀激愤,都有用咏物言志的诗来抒发情怀。

但李白的咏物诗歌,除了具有一般咏物诗的特色,更有自己艺术特色,特别是在“表意”方面与张九龄相去很远,也可以叫做“迥异”,而且是自成风格。

具体的有这样的两点:

一、李白咏物诗的所咏对象不但有眼前所见之物,而且还有想象之物,内容极其丰富。

从他的咏物诗中看,眼前所见之物有兰、松、木槿、月、猿、云、 胡桃等;想象之物有的是现实存在之物,但在吟咏时未必见到,比如宝剑,有些则是纯粹不存在而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有的东西,比如大鹏、凤鸟等。仅李白作品中的鸟类名称就有约60种左右,其中以凤鸟出现的频率最高。当然,这些意象在其咏物诗中更是集中的大量的出现。

而张九龄的咏物诗中的物,都是眼前的实物。所以浪漫主义的“表意”性,是和张九龄咏物诗歌的很大区别。

二,李白咏物笔法在歌行体诗中的运用。

什么是李白的“咏物笔法”?就是长期以来,李白在写咏物诗时,把单纯咏物从表达中摆脱出来,加重抒情色,而且在表意上与抒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几乎不可能再把咏物部分和抒情部分分离出来。这就是李白独有的一种自由自在的咏物抒情诗体。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峨嵋山月歌》等。

《山鹧鸪词》

唐代:李白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岭南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心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这首诗没有用前半部分咏物,后半部分抒情的张九龄那种格式,而是一开始就让岭南的鹧鸪抒发不愿嫁到北方的哀怨,接着表明“南禽多被北禽欺”的愤懑,最后发誓“不能去”,自始至终都在叙述和抒情。

《白云歌送别刘十六归山》

唐代:李白

楚山秦山多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君今还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水上女萝衣白云,早卧早行君早起。

这首诗模仿一位南方女孩愿随夫君去楚山,渡湘水的情景。这样漂浮在云间的仙女一样的场景,也只有诗仙李白才能想像的出来。全诗在描写场景的同时,从头到尾都洋溢者女孩开心喜气的情景。

谢谢邀请!

提问:同是咏物言志诗,为何李白与张九龄表意迥异?

李白与张九龄两人皆是唐朝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两人虽同为诗人,但 李白善于“乐府诗”,而张九龄擅长“五言诗”。他们的诗从古到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地被世人传颂,就这样流传了上千年,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我们无需看书闭上眼睛,摇着脑袋朗朗上口倒背如流;也无需翻书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写在纸上。

那李白与张九龄两人的诗同是咏物言志诗,为什么诗中所表达的意思会完全不一样呢?

这就和他们经历的遭遇不同、环境影响心境的感受不同以及各自性格的特征不同有关系,所造就。正因为两人因外在因素的干扰下和内心情感复杂的转变中各成一派。

所以 张九龄的诗风秀丽清淡,素练质朴且细腻;李白的诗风气势磅礴,雄心壮志且豪情。以下是我摘录两大诗人各自诗的其中一首:

《望庐山瀑布》

唐 ·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诗为什么那么像陶渊明?

优质回答

张九龄生活于唐朝年间,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名相。张九龄有才能,不仅才华横溢,其能力卓越,为官时期秉公守法,一丝不苟,对皇帝敢于直言进谏,不仅在政治上有很大的贡献,其在文学界更是一位名人。

张九龄是一个政治家,他还是一名诗人,他从小就擅长写文章,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张九龄的诗以表现人格理想为主,态度鲜明,张九龄的诗委婉蕴藉,他的诗在诗文创作上有着一股精神气,让人敬畏。

张九龄的诗与他的为人处事作风和性格是分不开的,从诗中可以看出其高洁的操守及人格魅力,他的生活追求,他的政治理想抱负都在诗中有了体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了千古绝唱。

张九龄诗作的风格,以清澹为主,被成为中国唐代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和他同时代的,他的恩师兼好友张说曾评价他说: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在他的诗作中,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有的是简单、清雅之风。他崇尚自然,借物寓情,手法独特,《诗薮·内编》卷二称他为:“唐初承袭梁、陈,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而张九龄诗风的清澹派,也由此定论。张九龄诗篇的格调,基本上都是清新、积极、向上的,即使在他被贬谪时所作的诗篇,也丝毫看不出有消极、悲观的色调。

张九龄的诗作,即使在被贬时,字里行间也不见他消极的感情,相反的,他总是以一种洒脱、自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