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与贯彻要求(因材施教原则名词解释)

孔子是怎样践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有何借鉴意义?

优质回答

因材施教,实行天才教育。目的在于发现“上智”,选拔精英,培养精英。让那些具有聪明之姿,睿哲之质的精英们统一治理国家,使百姓庶民富福,使国家强大。这一教育原则是孔子发明的,经南

宋朱熹的弘扬,己经成为历代教育工作的神圣原则。孔子在《论语》中按人的智商高低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天生聪明的叫做“上等人”,天生愚笨的叫做“下等人”。并且以为聪明和与愚笨的差别是不可改变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述而》7.3)孔子把介乎“上智”与“下愚”之间的人叫做“中等人”,这种人是可以教育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6.21)这就是说教育学生要根据他们他们的天赋的智力的差别,对中等以下的人,即天资愚笨的人,不能教给他们高深的大道理。朱熹把孔子的这一条概括为“因材施教”,他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成了神圣的教育原则,作为培养人才的理论依据。1958年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亍》指出:“施行教育,要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启发式教学,就是落实“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7.8)这段话是孔子教学经验之总结,教学方法之自述。孔子主张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子,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子,就不再教育他了。这种对学生“不愤”就“不启”,“不悱”就“不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教的办法,其实质就是实施天才教育,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20200520)(谢王营评教育君之邀)(谢系统将拙文推荐进巜头条》首页)

《浅谈因材施教》

我以为,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蕴涵有两种思想境界:一是教无类,即面对大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二是教有别,即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育。

这里,就有一个教育资源共享(平衡)的问题,其实这并不矛盾,就如同战略与战术的关系一样。

所以,组建重点校、重点班、分层培优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那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提法,只是教育前辈的一种理念,不能机械照搬!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优质回答

教师怎么才能够做好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关于策略与方法的问题。下面,三水三心结合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的经历,来谈谈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一,因材施教,是孔子对教育的重要贡献

凡事,我们需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因材施教,字面意思是根据不同人的学习能力、性格志趣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这背后隐含的,其实是个性化——我们很多人都以为个性化是西方的舶来品,其实,我们的古人,几千年前都高度关注个性,只是被我们忽视了罢了!

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在《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差别很大,其原因就在于,“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意思就是:子游能赡养父母,但不够尊敬;子夏太过于耿直而缺少圆润。

所以,同样的问题,针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而这一点,就是孔子对教育的重大贡献,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比如,我们最近一些年流行的选课走班,其核心,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二,因材施教,我们需要采取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需要因材施教,但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呢?

首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

做任何事情,理念都应该是先行者。前些年,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我们不一样》,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先天禀赋有差距,后天的生养环境不一样,人生际遇也大不相同——可以说,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不一样,才成就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所以,要实施因材施教,就必须明白一点:我们实施因材施教,是为了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

其次,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培养认识学生特点的基本能力。

有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我们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

1. 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

2.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3.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我们知道,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用图式来讲解概念,避免把喜欢安静的学生安排在教室门口坐等。由于任何认知风格都不会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坚守某一种认知风格,势必会在一些不适于自己风格的学科学习中失败。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方式先配的教学不会像匹配性教学那样容易展开,必须细致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

最后,要创造各种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站在“舞台的中央”。

每个儿童都是天才,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发现,有没有给他一个合适的舞台。西方有句很经典的话,“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给他打开一扇窗”,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找到这一扇窗,然后帮助学生打开。

我以前有个学生,学习成绩相当差,但我发现他的运动能力很强,就积极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田径队。结果,通过他的刻苦训练,每次运动会,他都可以大出风头,在全区、全市的运动会上,都获得过冠军——站在了舞台的中央,他的自信心“爆棚”,对于学习的积极影响,很快就显现出来。

由于考试评价的问题,我们的家长,几乎都只是用一根赤字在衡量自己的孩子。我们还需要引导家长,采取多种评价手段。

总之,因材施教,本身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够左右政策的制定,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一些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因材施教,就是不搞”一言堂”,只知道念PPT,指望所有学生都是一个学习水平,不注意观察差生的原因在哪里?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对合格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理应提高老师的待遇,让老师则无旁骛,专攻术业,真正和学生融为一体。

你觉得什么叫因材施教?谁能举例说明一下?

优质回答

比喻你老婆正在宾馆偷情,被你从床上抓住了。然后你以这一事为例,给大家讲解如何预防和抓奸过程的经验及感受。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班级教学中的作用大不大?

优质回答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使用的。从古到今,都讲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能最大地发挥学生的长处,优势。

因材施教在班级教学中的作用和针对单独的个体学生,教学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在我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帮助孩子们解题能力和思路的提升是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图1(这题是七年级期中考试)

该学生的解题答案如下:

此题,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整数,有理数无理数概念混淆不清,导致4分全部丟掉。

再看如图3:

此题也是有理数混合运算,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遵循严谨的解题规范(按照运算法则步骤解题),导致的丟分。

通过这次期中考试分析,我让学生自行归纳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和区分,以及重新抄写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只要学生在求学的路上,不要把知识漏洞放到明天去解决,我相信学生们会迎来她(他)学习的巅峰时刻!

以上是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差别教育之心得,欢迎指正与交流!

在教育孩子方面,你是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

优质回答

我特别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对“因材施教”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向来都比较关注。前不久,我还专门写了一篇与“因材施教”有关的文章在头条上发布。(详见@涓涓叮6月10日文章《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Vs 我的“因才师教”》。

“因材施教” 的理论来源于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请阅以下资料:

典故详解: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他能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敦”一词的来源。

对孩子来说,因材施教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个性,学校也可以按所需不同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

因为喜欢研究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结合平时的工作,我发现:因材施教不单止针对学生而言,用于老师身上,对教学工作,也非常有利。以下,提供一些个人观点,以教学同行或感兴趣者共勉。

我的“因才师教”“悖论”是:“因才”非因学生之材,而是指教师本身的专长和个性特质。其注解就是“因才师教——根据教师自身专长或个性特点,用最适合发挥自身最大教学效能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利用自己之才彰显个性魅力来精彩自己的课堂。

比如说,你是个活泼可爱型的老师,那么你就可以发挥你活泼的天性,用眉飞色舞的脸部表情,还有适当张扬你个性的肢体语言,来诠释你的课堂魅力。那么,只要你不是个胸无一物的草包老师,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有了学生的喜欢,课堂效果自然就会不错。

如果说,你是位学者型的教师,课堂上,你在不怎么精彩的教学内容之中,适时加盟你的旁证博引,我相信,学生会感觉一节课的时间太短了。你的教学效果,会不好吗?

如果你是位幽默大师,更不用说,充满笑声的课堂是很精彩的,精彩的课堂,想让学生学到知识,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说说我平时是怎样实施“因材施教”的。

一、在传授知识方面:

1) 根据学生个性或成绩差异,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度有所不同。

对个性比较张扬和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多关注一些。体现在巡堂时适当在其身旁站立,或在讲课时不时用眼光稍加注视。这样的关注,会对学生起到相应的管束教育作用。使其能专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提问问题的不同。

第一,难度大的问题,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因为他(她)的回答一般比较准确,可以作为答题的典范,供全班同学借鉴。

第二,多提问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就通过提问来提点学生,及时把学生将要跑偏的注意力再拉回到课堂上来。提问的问题难度系数不大。这类学生智力不错,只是容易开小差,常常需要老师盯着,不然容易灵魂出窍,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上。

第三,对学习成绩相对差一些的学生。提问一些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老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表扬和鼓励,增强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表扬鼓励方式不同。

对待优秀生的表扬可适当减少。但对待学困生的表扬,一定要多抓时机多表扬鼓励。

二、思想教育方面:

1)对待优秀生,注重引导不要骄傲自满,鼓动更上一层楼。

2)对待学困生,以其出色的方面,鼓励自信。举个例:我曾教过一位学生,他成绩不好,但篮球技术很棒。有一次课余,我跟他聊篮球,他眉飞色舞的样子很阳光。于是我就着说篮球引进了学习的话题。后来不爱学语文的他,进步很快。

结语: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常用策略。善于运用的话,对教师、对学生而言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题主有所帮助。

(图片来源网络)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孩子教育自古至今,国内外都是热议话题。然而在面对孩子教育时候,父母也是翻阅学习经验。但是还是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教育孩子其实说简单也不难,说难也并不容易。因为个体差异,原生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教育也就不那么统一适用于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其实是比较客观的看待孩子教育问题。他不再那么笼统的去把观点强加于任何一个孩子。

记得我小时候,在7岁那年,我就开始了默默的关起门,从手缝芭比衣服开始,到剪纸作品,再到画画、写毛笔字。突然的安静使得父母也相视而笑 ,莫逆于心。

在当时其实家里条件不是允许的送我去高端绘画班系统学习。我也清楚,因为热爱所以努力付出,因为付出过程是艰辛的,所以更加热爱。

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曾想放弃,也曾抱怨过累。但是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最终顺利考入一类院校,成为一名服装系学生。

如今我依然是一名孩子家长了,自小孩子热爱乐高。再拼凑过程中那种专注和执着。是不忍心被打扰的,也就养成了专注做事好的习惯。

学校周边,马路两旁各种教育机层出不穷,为了招生也是费尽心思。各种活动,各种小礼品赠送。家长也会被各种宣传页引导着、诱惑着、迷茫着。

相当一部分父母给孩子报了很多培训班,把孩子的假期安排的满满当当,不管孩子喜不喜欢,这方面有无才华。不会客观分分析孩子的喜好,无法做出正确的认知。

跟风心理强烈,恐怕孩子落后于人。没有其他孩子学的东西多。最后把孩子弄好的喘不过气,父母也因为孩子没有想象那么出彩而感到沮丧。

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种慢成长过程。也是在陪伴和鼓励中顺应孩子的内外需求家长做好辅助引导工作。过于焦虑会使孩子产生消极抵抗心理。

尊重孩子的选择很重要,能根据自己内心的选择去努力,这是谁也给不了最大动力。父母爱孩子,请理性对待。

只有在他喜欢的事情上再培养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收获喜悦的果实。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与贯彻要求】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