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好兰亭序(如何学好《兰亭序》?)

网友提问:

如何学好《兰亭序》?

优质回答:

写好《兰亭序》,其好字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写《兰亭序》的书法史上来看,有好多版本,王羲之版本《兰亭序》算是写好的版本,其他版本算不算写好的版本?如果不算,那只有唯有王羲之版本《兰亭序》算,而王羲之后来写的版本,自己都不满意,而又不尽善尽美的版本,算不算写好了的版本?如果这些都不算,而唯有独有王羲之那一时,那一刻,那一地理环境,那一人和,写出来的算是写好了的《兰亭序》,推广普及中国书法的意义在哪里?除此以外,如果后人写的《兰亭序》算是写好了,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历史书法大家名家几乎都写过《兰亭序》,也是好的书法作品,其书法的法和书法遵循的的规律是否是一样的?如果是一样的,其书法的法,书法所遵循的规律是什么?如果人们都按这个规律和书法的法,书写《兰亭序》,是不是好的书法?我的观点是按其书法的法,按其书法所遵循的规律,书写到位的书法,是写好了的《兰亭序》。

其他网友回答

王羲之《兰亭序》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行书,虽然真迹失传了,但是留下了几种复制品。其中神龙本《兰亭序》最为精彩,这是对比了王羲之其他传世书迹复制品后的公认的书法观点。

因为《兰亭序》写得很漂亮,学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有人认为不要学《兰亭序》,不如从其他较容易上手的书法学起。

然而古人早就说过,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学书法当然要学最好的。《兰亭序》笔法较清楚,变化较明显,神态自然,是学书法最好的范本。

哪么应该怎样学《兰亭序》呢?

学习《兰亭序》应按照古法,知难而进,以少胜多,重点突破。

具体做法是五指执笔,悬肘运腕。放大书写,每天六字。放松慢写,少写精写。米格定位,重在笔法。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学习《兰亭序》十分有效。学员在学完颜体楷书以后,就按以上方法自学《兰亭序》,在老师微信指导下进步很快,几个月就能上手,越写越有信心。几年后所临《兰亭序》与古贤临本好有一比!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该怎样学《兰亭序》?——大成国学堂书法夜谈教学实录

关于《兰亭序》,已经是中国书法的图腾,没有真迹,摹本、临本、刻本、拓本无数,能把《兰亭序》的问题彻底解析明白,中国书法的只是也就了解了一小半。所以这里我们只能择其要稍加阐释。

首先我们要知道“兰亭八柱”。清乾隆时,汇集有关“兰亭”的八种本子,即:虞世南摹本《兰亭序》、褚遂良摹本《兰亭序》、冯承素摹本(神龙本)《兰亭序》、柳公权书《兰亭诗》、柳公权书《兰亭诗》、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清高宗弘历所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这八种本子同刻于石柱上,称之谓“兰亭八柱”。“法帖3.0”除了弘历临本以外的7种本子都已经做了精美复制。

在我发布的几个书法系列视频教程专栏,跟着走的同学慢慢已经进入“帖学”,越往后走,其实越难进入“碑学”,唯一的通道就是从三国各碑,回溯到王羲之的前一个源头,跟着北朝作品对自己进行演化。

一、首推第一的虞世南本

“兰亭八柱”里,可以肯定的是从气息、气质最接近于王羲之本人的,毫无疑问是虞世南的本子。虞世南书法的气质受到王献之很大影响,比王羲之更加柔曼中庸,在天然刚健上不如王羲之。大家知道他是上过凌烟阁的,作为帮助唐太宗取天下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助手之一,才能毋庸置疑。但他终生不以权力地位和财富为意,当然作品也特别的少。楷书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半。一个是孔子庙堂碑,一个是小楷破邪论,半个是云南的昭仁寺碑,无款,但从水准和笔法习惯来说,属于他的可能性太大,很难想象另有一位超级高手能学他学到那个高度。但是我认为摆明是他。某种意义上讲,从气质和笔法表现力来说,整个大唐,只有颜鲁公能够与之匹敌。

虞世南在整个唐太宗一朝,基本主持了全国的书法教育、文化管理和真迹鉴定等重要的事务,中国第一个官办书法院,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等人都是他的马仔,事实上也是跟着他做书法的深造。所以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其实远远超过后世人的想象。他与《兰亭序》真迹见面的机会、学习的机会,毫无疑问是最多的。加之水准奇高,而且笔法属于王羲之嫡派正传下来,所以他的摹本被列为“第一柱”,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在教学专栏的课程里面经常采用多摹本单字比对+圣教序同字比对的方法,虽然各摹本互有优劣,但虞世南摹本的笔法之清朗干净、气息的娴静畅达毫无疑问最符合王羲之神韵。虞世南摹本非常值得去关注,练书法的都应该拥有。

二、弃之若敝履的冯承素摹神龙本

世人心中《兰亭序》其实是冯承素摹神龙本,但其实这个本子相当可疑,或者说水准很差。笔锋拖泥带水、媚态矫情,没有必要的牵丝环带比比皆是,大量不符合王羲之书写习惯的笔路,几乎没有王羲之的清健高迈之气。这个结论比较颠覆大众认知,但符合专业书法的评价体系的认知方式。

简单说有三个原因值得考虑:1、古代摹本缺乏好的工具,复制过程脱形太厉害,冯承素本人书法水准也很有限,造成笔法、气质变化。(冯承素墓志已经找到,绝口不提其本人的书法技艺,更没有临摹兰亭序的记录。作为盖棺论定、生平总结的墓志,是一个有力的证据。)2、集王圣教序里有些字明显来自兰亭序真迹,对比这些单字的表现,无论从书理还是笔法能力还是冲淡悠远的气质,神龙本比起虞世南、褚遂良、黄绢本还是定武本,都相差甚远,不是一个等量级。

3、在康熙以前,没有任何书家推崇的神龙本之所以在当代普罗大众中成为典范,原因还在大众审美的轻、薄、软的偏好。其实历代书家中,只要受大众极度推崇的,无不符合这三个字的特征。徐浩、褚遂良、赵孟頫、文徵明,到了清代更是如此,民间碑学兴起之前几乎就是梁诗正等人的天下。

三、秀雅但不完美的褚遂良本。

兰亭八柱排第二,断非寻常之辈。但是实际上历代称褚遂良摹本的作品并不够好。整体看得帖学正宗,仔细比对每个字都与圣教序和其他本有出入,笔力稍弱。虽然作为大唐一代教化主,书法的终生成就毫无疑问是很高的,但并没有在这个本子上表达完美。应该有两个原因,其一唐太宗发起《兰亭序》摹本工程的时候褚遂良尚还年轻,远没有到《雁塔圣教序》时的老辣的宗师气派。其二作为临本,笔法上并没有忠实还原真迹。但不管怎样,终究是高手所为,远不是神龙本能够比拟。

四、神龙出世的黄绢本

这个本子是最近出现的,故事很多,今天不说。这个本子没有进兰亭八柱,却可能是最接近兰亭序真迹的好东西。笔意与圣教序单字吻合度最高,行笔老辣果决。可惜保存不够好,墨色稍脱落,。但不管怎样,是投于暗夜的明珠,非常值得大家重视。“法帖3.0”已经复制。

这个本子被很多鉴定家定为褚遂良所做,的确不是没这可能。褚遂良晚年笔法大成,如果重做《兰亭序》,大概也应该是这个状态。相比之下虞世南本就显得过于安静了,有一种儒家的儒雅之气,与王羲之的道家天性高迈回归自然的气质并非完全吻合。。

黄绢本写出了那份灵动,非常适合大家临习。讲真,神龙本帖,扔了吧。

五、化身千万的定武本

当代人说兰亭,一般说的神龙本,但在此以前的古代岁月,兰亭其实说的是”定武本兰亭“。这个本子来源很清晰,欧阳询临本,唐代刻,一直存放大唐京畿卫戍部队——定武军的军营。也正因为军区管制,所以保存极好。如果说兰亭诸本中的作者,定武本的欧阳询所为是最没有疑问的。不管是历史典籍记录还是这个本子渗透出来的欧阳询的笔意风格都是最明确的。

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和历代书家的兰亭序临本基本上都以定武本为蓝本,只因为上述各墨迹摹本基本深藏宫廷,唯有定武本流传民间、反复翻刻,化身千万!顺便说一下为何公众普遍认为近现代书家的兰亭序临本都不像兰亭,有两个原因:

1、书家临帖,到了那个层级其实已经不是亦步亦趋,是取自己所需,尤其写兰亭这样的超级经典,没人回去做复印机的工作。而公众看不明白,所以直接怒吼不像。

2、其次,更重要的是,就没有到了一定层级的书家会认为冯承素神龙本兰亭好,所以所临的绝大部分都是其他本子,这与大众心目中的兰亭形象就有了出入。

定武本兰亭翻刻无数,但其中三个本子最为重要,其一柯九思本在台北故宫、其二吴炳藏本在北京故宫,其三独孤本就是赵孟頫爱不释手的那个本子,流落日本不知所踪。柯九思本可以肯定是原石拓本,瘦硬通神,字口没那么清晰反而显得含蓄,气韵流传完整。吴炳本清晰度绝佳,到了让人怀疑是不是翻刻本的程度,考订为宋拓,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帖3.0”定武本选择柯九思本。

柯九思本历代极受推崇,但我认为唐法多了一点,魏晋少了一点,多了一点规整,少了一点灵性,但是正因如此所以特别适合初学者。

所以学习兰亭序,大家可以各取所需,除了神龙本不可学,免生习气,其他本子都可按喜好选择。初阶学书者可攻定武本,中阶书者可多多体味虞世南本和黄绢本。

不过,集王圣教序跟兰亭序是一个系统,最好的法门是两条腿走路,两边同时来研究,其中趣味无穷。

兰亭序作为王羲之巅峰之作,其实也并不适合大众去追逐。(事实上最高阶的作品都不是初学者玩得动的。不要好东西没学到,习气染了一身。)也可以把《兰亭序》作为日常读帖、赏玩的宝贝,真正临习可以找其他途径导入,比如陆柬之《文赋》。陆柬之这个人不可轻忽,“唐初四子”之一,虞世南的外甥、亲传学生,他的儿子是张旭的师傅。

陆柬之到了60多岁书名赫赫时下手写《文赋》。那时60算高寿,这篇《文赋》也是赵孟頫得法处,历代公认最得兰亭笔法的作品。大家没有说他有圣教序法,也没有说他得十七帖笔法,偏偏说他得兰亭笔法,这是有道理的,笔法和运锋技巧酷似虞世南本和黄绢本。

智永是王羲之嫡系子孙和正宗传人,自然《真草千字文》也是通往《兰亭序》的较好路径。不过,不是那个所谓墨迹本,日本人收了中国很多假货,所谓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也是其一,活脱的唐法,最多是唐人临本,也或许要到宋。《真草千字文》关中本的精妙难以言说,那种收敛与节制却又自然,确实是二王法脉。

顺便说到陆柬之文赋这个卷子后面的跋里有一个元代李倜的,这位仁兄不得了,没留下多少墨迹,但说起魏晋法度和逍遥倜傥,真是反手一嘴巴把同时代的赵孟頫打的帽子都飞了。

说兰亭道兰亭,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也说说吧。赵孟頫其实跟王羲之真的关系不是特别大,众生作品除了临终前的《中峰和尚十一札》,基本上全是唯手熟尔,离魏晋笔法未免相差太远。

学兰亭,读帖比临帖重要。很多人好吹嘘自己临了多少遍自矜,其实对这样的作品,临多少遍都没用。临对了,一生一遍就够,临不对,千遍万遍也只能算是蒙眼的驴子拉磨。

一定要反复的去读帖,前面提到的各种本子,包括《文赋》,它1700多个字,古代作品中间能够有1700字的作品,其实并不多,(千字文在古代作品算大篇幅,也才1000字)熟读可以在里面得到一个持续的独特体验。

以上提到各种摹本法帖,其实在“法帖3.0”里搜全并花不了多少钱,但可以建立起一个《兰亭序》的学习体系。

首先可以两两比对、细细研究,从笔法到结字特征到气息的控制,带着游戏心态去读帖,这可以成为非常有趣又有益的生活方式。

第二种玩法是主攻圣教序,再以各种兰亭序摹本、拓本和陆柬之《文赋》、智永千字文进行比对,找到相通点,有助于更深的理解王羲之笔法系统的应用。

王羲之清远高迈、清风拂山岗,但我们有些书友学神龙本兰亭学得忸怩造作,像开了十级美颜去上直播的那种感觉。总之,《兰亭序》,该学,必学,能学,但要得其法。

“法帖3.0”展览级真迹复制帖、定制毛笔和定制课程,大成国学堂致力改变学习书法生态之作!敬请点赞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反复临帖,我临该帖几百遍都数不清了。每临一次都会在笔法及境界方面得到提高。从对临、意临到背临,每临一次,其中的美感、韵律、境界都能得到提升。

多临多感受多体会是受益匪浅的!

其他网友回答

兰亭集序作为书圣王羲之扛鼎之作,千百年来无数书者顶礼膜拜,奉为经典。其中无数书法名家临写兰亭集序,达到形似者不计其数,但要达到神似者寥寥无几,而且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精氣神的更是寥若晨星。本人作为书法爱好者,在此肤浅认为没有必要注重形似,学兰亭集序首要学习他的运笔,布局,整体结构和气质。而这个气质,这个精气神则需要无怨无悔,多少年的默默无闻,多少年的执着,多少年的悟信和功力方能达到。其中付出不一定能达到,不付出更是万万达不到的。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我认为不要求闻达,只要求每天领悟书法的美妙,陶冶自已的情操,每天过得充实就行。静下心来,心无旁骛……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如何学好《兰亭序》】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