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网友提问:

新派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优质回答:

首先,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意识。教师可举名家作品中另辟蹊径,巧选角度的事例来激发学生。例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将秋天描写得凄凉肃杀,具有感伤的“悲秋”基调,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将秋景描写得那样活泼、美好、壮丽;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描写的是雨中泰山的奇异景色,而姚鼐的《登泰山记》却描写了晴天泰山的瑰丽景色。此类例子,举不胜举。 其次,在立意上求异创新。作文立意首先要准,进而要新。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上的愉悦。中学生在立意时,往往容易拾人牙慧,或平庸肤浅。因此,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引导学生达到立意创新的目的。 1.根据求异思维的流畅性,在审题时,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尽可能挖掘事物的多义性,从中选取最有现实意义并有话可说的观点来写作。例如,2000年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一篇满分作文《人生的选择》写得富有新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想建立累累战功由士兵当上了将军,有的人想效仿比尔·盖茨从事高科技发财致富,而我只想当一个平平凡凡的教师,这就是我的最佳选择,我的最佳答案。”由于作者变换角度,使文章新颖独特。 2.根据变通性的特点,对同一话题要引导学生改变思维定势,寻求新的思想的闪光点。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三篇以战国至秦这段史实为议论对象的课文。其中苏洵的《六国论》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论点,借古讽今,抨击了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弊病;贾谊的《过秦论》通过总结秦兴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以供汉文帝借鉴;杜牧的《阿房宫赋》却从秦迅速灭亡的角度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论点,给唐王朝敲响了警钟。同样,对同一作文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提炼的观点也各不相同。 3.根据求异思维的独特性,对同一作文话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落窠臼,去寻求更加精妙的中心。例如,从“有志者事竟成”进行反向思考得出“有志者未必事竟成”,分析取得成功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入手,得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分析主观因素的重要作用;从“开卷有益”起笔,得出“开卷未必有益”,谈要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读一些好书。 200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要求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中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不诚不信不为过》中写道“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诚信’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可缺少的美德。我们都讲究待人诚实守信,喜欢老老实实做事的人;可是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可见,为了求新求异,在正向思考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可进行逆向思考,反中见正,异中求新,使立意具有独特性。 第三、在内容上求异创新。一篇佳作,不但要立意不凡,在内容上也要有独到之处。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掌握的素材不但有限,而且陈旧。爱因斯坦、马克思、雷锋等人的事迹,几乎成了他们写作的“积木”。 要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阐述问题,抒写怀抱,必须时时充实他们的素材库,不断更新写作内容,与时俱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新鲜血液,才能使写作成为“有源之水”。因此,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新的信息,激发学生自己去搜集新信息的兴趣。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提供各种新信息。例如,在平时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媒体中所介绍的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来歌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类似这样的材料富有时代气息,可为作文增添亮色。200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要求考生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有的考生以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自然景观等为题材进行写作,没有翻出新意。而一篇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中写道“汉唐气象、魏晋风度、老庄的飘逸、孔孟的儒雅,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符号;而京剧、北京话、相声更是北京独一无二的。希望在2008年的‘人文奥运’上,北京能自如地呈现自己的符号。”文章结合北京奥运,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意义,独特新颖,充满着时代气息。 第四、在结构上求异创新。立意新颖,内容不俗,若再加上独特的结构,会使文章锦上添花。结构上求新,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讲究开头和结尾;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写作方法表现中心,培养学生多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巧妙布局,写好开头和结尾。一般都是强调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和卒章显志。求异思维则要求突破原先的思维定势。古人强调写文章要有个“凤头”,在写作文开头时,要力求新颖、漂亮、吸引人。中学生的作文,开头可用“题记”的形式,可用“母题+标题”的形式,也可采用“引言+正文”的形式结构全文,等等。结尾力求深与新,古人强调文章结尾应为“豹尾”,简明有力,耐人寻味,可采用启迪人心的结尾、诗情画意的结尾、照应开头的结尾、激励号召的结尾,也可采用问句式、引用式、抒情式、点睛式、比喻式、排比式等不同的结尾。具体要根据文体、内容和需要来确定。 结构上求新应注

其他网友观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