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英法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英法的绥靖政策影响)

网友提问:

二战前期,英法为什么要采取绥靖政策?

优质回答:

二战前期,刚刚经历过历史上最大经济危机的欧洲国家,尤其是英法实在是不愿意再起战端。一战给英法两国留下经历的实在是太惨痛了。也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正是一战后,英法两国对德国敲骨吸髓班的榨取才让德国倍感屈辱。才会让纳粹崛起希特勒上台。上台以后的希特勒迅速地恢复了德国经济,希特勒就开始准备恢复德国昔日荣光,开始等待时机。而在经济上英法却是衰弱不堪,民生凋敝。

英法绥靖政策横行,关键是民意使然,一战惨痛,让英法两国民众痛恨一切战争,参加过一战士兵在这个时候。恰恰是社会的中间力量。他们的强烈抵制战争也让英法领导者不得不妥协,民众厌战情绪严重,也就是和平主义盛行。再就是两国执政者则希望只要自己当家的时候不打仗就行,为了选票自然是迎合民众的想法。普通民众强烈反对增加军费,为了执政当家,只要自己当政的时候不发生战争,去妥协,去避战,去牺牲别国的利益也未尝不可。英法大国的自私自利,其丑恶嘴脸由此可见一斑。那为何当希特勒侵略波兰的时候,英法字在1939年9月1日对德国宣战,标志着二战的开始呢?

英法先后牺牲了捷克,又牺牲了奥地利。希望以此满足希特勒的贪婪的欲望,但无奈的是希特勒肚皮太大,这点东西根本填补不满希特勒的欲望。希特勒也从英法的作为中看清了英法虚弱的本质,进而要求吞并波兰。野心都是逐步膨胀的,也是英法纵容的结果。牺牲小国的利益,来谋求英法自身的安全。吞并捷克以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却大言不惭地对所有人说,我带回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德国从9月1日入侵到10月6日结束就完全占领波兰。英法两国仅仅是宣战,而没有任何实际军事行动(英法两国是当39年4月签订的保护波兰的条约)。

再就是英法两国的战略判断失误,英法一直相信希特勒在没有攻下苏联之前是不会向他们进攻的,同时英法又怕引火烧身。他们希望德国和苏联打仗,利用德国对抗苏联。而慕尼黑阴谋更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这种自私的行为不仅没有抵制和制裁德国的侵略野心,反而使德国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使法西斯国家更加猖狂。

做一个不恰当比喻,就好比一个车匪打劫,如果有一个大喊一声,也许谁也不会有损失。但实际上都这样想,只要不抢自己就好。但实际上这就是纵容这个匪徒(德国)。德法两国就怕担风险,厌战情绪高涨。总提来说,就是英法不想打仗。

当时,每个国家都是最大限度维护本国利益,由此我们必须永远铭记,国家的战略安全必须永远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寄希望于他国是可怕的,也许有一天就成为他国谈判的筹码。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二战前期,不仅英法,苏联也采取了绥靖政策,甚至与德国联合蚕食波兰。明明知道希特勒的野心,为什么还要一再忍让,牺牲小国利益,换取暂时的稳定?

↑绥靖政策

显然这不是过家家,一个国家,特别是还算的上西欧的大国,看似采取的如此低级的政策,无疑与其自身的情况息息相关。

西欧最早放眼世界的可能要属葡萄牙和荷兰,但真正开始实现现代化,并进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当属英德法三国。从地理概括分析,德国的民族成分十分负责,一个日耳曼民族便面临着如此频繁的分分合合。也正因如此多的民族成分难以屡清,以至于德国战争不断,加之一战后战败埋下了侵略的祸根。

英国是一个小海岛,国土面积小,对外扩张性强,以至于二战以前,凭借着自身的船坚炮利,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可谓“日不落”了。英国的资产遍及全世界,这么一个虽然国土面积小,但财富如此多的大国,对战争自然是无比谨慎的。

↑张伯伦与希特勒

至于法国,其情况更为复杂,看似也是一个强国,但却有着天生的软弱性。

法国国土面积比英国大,处于内陆,且其小农经济顽固,与海岛英国情况迥异,在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是历经三个大革命才勉强冲破了束缚。其发展相对于英国和德国而言,均较为落后,因此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往往以英国跟屁虫的身份追随其后。

对于英法两个国家可以这样看待,英国是害怕自己内伤,所以一再妥协,只要不危机自身怎样都可以。而法国则是怯懦胆小,因为自己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这也正是德国在入侵法国之时,为什么法国不战而亡,立即组建流亡政府,即使有后期的戴高乐,也只是一直躲在英国的庇护下。而英国初期的纪伯伦等人确实顾虑之前的情况一直实行绥靖。丘吉尔上台后,一改之前的绥靖,对德宣战,才保住了英国,继而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最终赢得了二战。

↑“静坐战争”

其他网友回答

很多朋友认为,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是出于祸水东移的目的,我们当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从当时英国文献来看,英法的绥靖政策其实都有自身实力不足的原因,当然,这种说法太过表象化,深层原因还有很多,因为政治博弈本身就是很复杂的过程。

英法这两个老牌劲旅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程度,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保住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对于勇斗纳粹,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这对他们而言无异豪赌,而一旦赌输代价之沉重则是不可承受之痛。

说是英法绥靖政策,其实英国与法国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他们的想法不尽相同,做为老派海洋霸主,英国有着自己的天然优势,而法国则不同,地理位置注定法国无法置身事外,无法做到英国般的超脱。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自古以来,法国就有领袖群伦的抱负,对于德国的崛起法国有两种考虑,一是德国会威胁到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传统地位;二是德国的崛起会直接影响到法国的国家安全。

而这恰恰是英国希望看到的,他俩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英国并不乐见法国在欧洲大陆上一支独大,他更倾向于有一股势力、一个国家来对法国起到牵制作用,反正自己偏居一隅并没有法国的诸多烦恼。

为了彰显希特勒的邪恶,很多资料把他的举动称之为单方面撕毁《凡尔赛条约》,其实条约的撕毁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协约国之所以同意条约是因为这可以有效的限制德国的军力发展,而自己在裁军时间上可能很近可能很远,总之就是以后再说,因为他们觉得这并不是自己的强制义务,毕竟他们不是战败方。

德国最初也颇具“诚意”,但是协约国内部却分歧严重,所以问题一直拖而不决,涉及问题无非就是怎么减,减多少,更多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考虑,裁军可能带来的和平?

他们是不敢奢望的,对资深政客来说,协约无非废纸一张,当你拥有足够力量的时候,你就可以当众撕毁一切,所以,与其抱希望于他人践行和平主义路线,不如加大自己的军事筹码以图自保。

法国在军控方面带了个坏头,当然,他自己是不会这么认为的,首先他还是忌惮于德国的威胁,其次还是自己“霸主”地位问题,找什么借口呢?法国在全球殖民地比较多,这需要大量的军队来维护,而且自己的海洋实力也不能受到削减,因为这深切影响了自己的海外布局,所以法国对军控始终是抱以消极态度的,哪怕英国百般拉拢撮合也不见效。

《凡尔赛条约》谈不上什么撕毁不撕毁,因为各国尔虞我诈各自为战,他根本就没有切实生效过,德国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合着这条约就是专门给德国制定的,如果大家都不遵守,那我也不必遵守,希特勒上台后对条约的态度就更别提了。

德国并没有直接挑战军控条约,而是采取了分化“敌方”阵营的策略,对于英法的貌合神离,希特勒在上台前就是知晓的,所以掌权后立刻遣使赶赴英国进行大拆台行动,游说的托词当然就是两国利益没有冲突、两国保持和平共处,德国并不会影响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

这种说辞令英国非常称心,本来他对德国的态度就比较暧昧,同时他也不想深入参与欧洲大陆事务,毕竟自己的钱也不是白来的,同盟的同盟是朋友?英国可没那么博爱,虽然国势有所衰落,但也还算是活得美美的,干嘛一门心思扎进大陆寻死呢。

所以说虽然《凡尔赛条约》真实存在,条款也算比较清楚,但从来没有被全体成员们认真对待过,更何况执行了,悬而不决的拖延中,英德两国的媾和下,条约才真正沦为废纸一张,这是英德合作的结果,而非德国单方面撕毁,只是雪崩之后,每一片雪花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实际上条约架构的坍塌离不开任何一个国家。

就当时的态势而言,更多国家觉得:《凡尔赛条约》纯粹就是法国撕毁的,超奇怪吧?因为条约本身限制的不止德国,也有法国等一切参与国,而法国因为态度消极借口超多,从而引发了各国一致的口诛笔伐,德国也以法国不承担义务为由直接退出,也就是大家说的“德国单方面悍然撕毁了《凡尔赛条约》”,结果就是法国因崇尚私利背了黑锅。

对此只能说,德国太狡猾了,他想撕毁条约却祸水东移的把责任推给了法国。

前提是什么?前提是几乎所有国家都觉得法国应该承担责任,而对德国抱以同情,所以说法国撕毁《法尔赛条约》也不算是牵强附会。

英法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祸水东移?其实是态度暧昧的法国首先想到祸水东移,德国对莱茵兰的意图昭然若揭,法国的态度是既不强硬也不和谈,几次三番的套取英国对此事的态度,大概意思就是:对此你咋看,如果看不过眼你就上呗,或者你表明与法国同仇敌忾的态度也成,英国的态度则是,法国是利益攸关方,你自己遇事打摆子,英国凭什么为你强出头呢。

法国虽然态度暧昧,但到了德国占领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构成合围之势的时候,还是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打算与英国联合,以外交手段和警告让德国吐出骨头,懂得收敛,因为德国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法国的自身安全,一旦捷克斯洛伐克有事,自己责无旁贷必定会卷入军事纠纷,而到那时才有所反应,恐怕速度上太慢了些,后果恐怕无可挽回。

英国对此不屑一顾,我对你法国负有某些义务不假,但是德国并没有对你发起直接攻击,而你要实现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承诺,这与英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并没有相同的承诺,并且由此引发的一切战事,英国都将置之事外,绝不参与。

英法两国真正坚定采取绥靖政策,并且始终如一的是大英帝国。

随之而来的就是祸水东移的舆论战。

法国对外宣称英国将与自己站在一起,可采取的措施并非只有外交途径,这是在以英法联合军事行动来施压德国,大锅甩英国,而早就知道法国心态的英国马上就开始辟谣,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强行拼凑在一起的集团(非国家),我们并没有给予法国任何承诺,也不会对德国采取任何不友好的行动,大锅甩法国,而且还把英法苏的态度强行捆绑到了一起,声称任何一国都不会插手苏台德事务。

法国当然对此表示不满,英国不想被法国拖下水,而法国自己也不想下水,所以路有两条,一是军事恫吓,二是寻找盟友,可惜都没有奏效,希特勒又不是吓大的,他对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这也要感谢英国的鲜明态度。

和德国单挑,法国没有这个勇气,对骂还可以,对抽很心虚,无奈之中他还是想拉上英国这个坚实的后盾,但英国心理也非常纠结,暗地里几次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在希特勒正式发动战争前投降,为啥哩,你不投降希特勒就打你,希特勒打你法国就有可能伸手,法国一伸手我也不能见死不救,一来二去你会间接把我拖下水,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因为张伯伦对局势有所预判,他绝不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能在德国的猛攻下得以幸存。

英国有如下几点考虑:

首先不想被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英国这条串联线带偏节奏;

英国的节奏就是让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形成与法国的均势,力量平衡那种;

英国也不想让德国一支独大,这和英国对待法国的态度一样;

英国也不想因此失去法国的信任,让法国自成体系;

英国不能容忍法苏联盟,因为英国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问题,而当时病急乱投医的法国相对来说心理障碍不会太大;

担心红色政权染指欧洲,继而遍地开花,被各国争相效仿。

法国则有如下几点考虑:

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他不能坐视捷克斯洛伐克被侵略;

自己与德国单打独斗不可能占上风,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战力,不提也罢;

虽然苏联是红色政权,但形单影只的法国当时没有挑选的余地;

同时,他也并非没有意识形态问题,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苏联这套有顺序的军事互补联盟中,他并不能充分相信苏联的承诺,我打了,你跑了,我跟谁哭去呢。

法苏关系前景未明之际,法国外交部长遇刺,而后续上任的外交部长则立刻扭转了先前的局面,出于对自身战力的认知、曾经盟友英国置之不理的态度,法国也倾向于对德国妥协,而来自军方的一记耳光真正抽醒了尚存武力对抗意图的政客们,法军声称军队的建制属防卫型部属,无法做好军事干预的准备,建议法国政客们还是先与英国打好招呼为妙,不要擅自行动。

怂了,法国彻底怂了,他将自己曾经承诺的责任推给了英国,因为法国发表声明:事关德国,“集体行动”,也就是说,承诺作废,你们不动我也不动,这事我不再参与了。那么法苏之间的协议也就随着作废了,苏联要求法国先一步行动,苏联才会行动,法国不动苏联也不动,这就进一步助长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

二战前期,英法为什么要采取绥靖政策?

对英国而言,对德绥靖政策是张伯伦一贯的主张,他们不希望欧洲大陆的任何国家一支独大,法国不行,德国当然也不行,在扶植德国的同时,他们还要提防法国因曾经的承诺与德国发生武装冲突,同时也在提防红色苏联染指欧洲大部地区。

由于地理上的优势,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受到威胁,民间的和平主义理念也在抉择中占了上风,英国的态度很坚决,绝不参与军事对抗,同时提醒法国当心自己的小命,继而将绥靖政策坚持到底。

对法国而言,欧陆霸主一直是法国的情怀所在,他们害怕一味妥协会让自己这个霸主颜面尽失,他们害怕放弃保护承诺被人指责背信忘义,他们担心自身实力会被德国轻易碾压,他们担心曾经的盟友英国在法国危难之际会选择漠视不理,他们也同样担心苏联的意识形态传遍欧洲。

最终法国所担心的全属多余,因为原来法国军队早就拥有自己的主张,你行你上,我们国家队全体都是守门员,打仗你就另外征兵去吧,最后一丝幻想也破灭了,法国能不采取绥靖政策么。

其他网友回答

绥靖政策是当时欧洲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最终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取得胜利而告终,但这场充斥着帝国主义集团利益抢夺的战争却造成了两败俱伤的结果:获胜的英、法、俄三国实力遭到严重削弱。

▲拥护希特勒的青年军

快速通过战后重建恢复帝国昔日荣光、保全欧洲霸主地位成了英法两国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但此时的国际格局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完全敌对的苏联趁机形成。

没过多久,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的经济危机(大萧条)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而这也对英、法的战后重建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不甘放弃霸主地位的英国此时军备几乎处于空虚状态,但仍旧摆出一副老牌儿资本主义强国的姿态,企图通过毫无实力支撑的外交手段维系“日不落帝国”的颜面。

▲英国首相张伯伦(手拿帽子者)在希特勒的陪同下检阅德军

在彼时的英国政府眼中,奄奄一息的经济是导致大英帝国外强中干的主要原因,而此时如果继续发展军备只会进一步滞缓经济恢复的脚步;但身处欧洲大陆的法国则没有英国那般豁达,毕竟与德国接壤的地缘迫使其不得不建立必要的防范措施。

1935年,担任德国总理仅两年的希特勒公然撕毁一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军备扩充:兵员招募、武器生产等一系列动作都让英法噤若寒蝉。与此同时,法西斯阵营的另外两个同伙:日本和意大利早就先于德国开始了扩张侵略。

▲希特勒的车经过狂热的人群

此时虚弱无力的英法为求自保,不得不纵容德国在撕毁《凡尔赛条约》后肆无忌惮的整军备战。1938年初,希特勒侵吞奥地利并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捷克斯洛伐克,因为后者无论是在进攻英法还是入侵苏联时,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为了避免德国将战争的矛头对准自己,英法两国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当年与德国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作为交换,德国将会把枪口调转向苏联,而这也正是英法企图祸水东引的“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协定》签署现场:前排左起: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最后一个我不认识

在英法看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不仅可以避免与德国发生正面战争,而且还可以利用德国来打压与自己意识形态敌对的苏联,可谓是一举两得。而《慕尼黑协定》签署也被认为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但随着德国在1939年闪击波兰的发生,英法痴心妄想的绥靖政策宣告失败,尤其是法国的沦陷更是标志着绥靖政策可以被彻底抛弃了!另外还有一个催生绥靖政策出现的重要历史背景:经历过一战后,欧洲民众普遍产生了强烈的厌战情绪。

我是军武最前哨!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带来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