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与古典诗歌相比形式自由不拘于格式和韵律对吗(古体诗在格律上相对比较自由)

网友提问:

您同意“古体诗是介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诗歌形式”的提法吗?

优质回答:

不同意。因为你这样说是概念混淆,时间错位。

古体诗 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形式上有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

自由诗又称新诗,这是相对旧体诗而言的。它在章节、音步、押韵等方面都比较自由、灵活,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固定的限制和约束。

近代的新诗产生,不但打破七言五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胡适《谈新诗》)。这一主张,成为后来白话新诗创作的经典理论。自由诗从旧式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显示出新的特色:

首先是破除僵化陈腐文言,以白话加入诗行。其次是在音节韵律上破除旧体诗词的声韵、格律平仄,废除骈偶典故等僵化的束缚,讲究切合自然音乐而不必拘于音韵(康白情《新诗之我见》)。

另外,在体式上有意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不为格律音韵所束缚,毫无顾忌的倾吐心里的东西,诗既不分行也不押韵,即使分节分行也完全按照作品内容而随意排列,以此形成了自由诗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

另一显著特点是在反封建专制种种旧传统旧观念的精神禁锢和束缚的主题上更多地寄寓着渴求个性自由解放、独立不阿的意义。

自由诗中也有一些赞美劳动意义,歌颂劳动人民优良品质,抒写对理想社会和光明前景憧憬的作品。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不同意。不仅仅时间发展空间脉络不对,而且传承关系也非常混乱。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而自由诗(白话诗)应该是孙子或者是重孙子了。

古体诗,稍微定义一下,应该是除了”骚体”(楚辞)之外的各种诗歌体裁,它是一种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

古体诗也有格律和押韵;只不过古体诗的格律比较自由,不一定苛求必须对仗;古体诗的平仄。押韵也不怎么严格要求;

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也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诗;

近体诗也叫作”今体诗”;它的定义大家比较熟悉了,不再赘述。

再来看”自由诗”;

自由诗的核心是”自由”二字——不要格律(规矩)、不用考虑押韵和平仄、不用标点符号、每一句的字数不要求一致、上一句可以在任何地方另起一行!

自由诗的起源应该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诗”;它的出现就是对格律诗的一种挑战;

白话诗走到今天,已经完全是”为所欲为”;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大胆突破任何限制,而且自由诗的讴歌赞美对象也是包罗万象;个性极其突出,比如说余华的自由诗就惊世骇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