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杜甫诗沉郁顿挫的含义)

网友提问: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沉郁顿挫”出自杜甫《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之徒,庶可跂及也。”本是杜甫对扬雄、枚乘辞赋的评价,后被世人视为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严羽《沧浪诗话》:”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方东树《唐宋诗举要》:”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倚傍,纵横博大,千变万化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此子美所以横绝古今,无与为敌也”……后世评价可见一斑。

沉郁顿挫之意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既指声调的抑扬起伏,如善用拗体,也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和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抑制了这悲怆激情,使之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杜甫忧患意识的深广,决定了杜诗内容的深厚沉重,吴明贤先生总结:”大而言之,是忧时忧世、忧国忧民;中而言之,是忧生忧死、忧人忧民;小而言之,是忧进忧退、忧家忧己。”如此深广的忧患意识要表达出来,其诗歌内容深厚沉重,于是就形成了”沉”之风格特征。杜甫忧患意识的深广,则其情感体验就恒长而持久、深沉而郁结,杜诗表现出的情感就越深厚郁结,这就形成了”郁”之风格特征。基于忧患意识的深广与忧患意识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厚沉郁,表达它们的词语即意象就具有紧密凝重之特性,而诗篇的结构就达到了严密周详又变化多姿的境地,章法的布置就曲折抑扬等,这些就是”顿挫”之法。

其沉、郁、顿挫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清新俊逸可明显对比,李杜二人风格不同便更加显著。

沉郁顿挫之例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全诗的章法来看,前四句写景为后四句抒情作铺垫,情感表达起伏回旋。”风急天高猿啸哀”,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而后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正是这种曲折有致的章法,使文章生波澜壮阔之势,也使情感表达为深厚凝重。

从结构的回环照应来看,《登高》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 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也相互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不尽不绝,情景交融相洽。

从音节的铿锵有力来看,《登高》对仗艺术:”七言律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句中自对。中间两联出句对句都对仗工整(字数、结构)讲究平仄相对,句内也平仄有致。尾联也对仗工整押韵,首句本可不押韵,此诗也押韵,而且押的平声韵;另外,二、四、六、八句未规定必押韵,不仅押平声韵,并且一韵到底。

《登高》这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沉郁顿挫之外

除沉郁顿挫外,杜诗还有其他的风格,萧散自然是其中又一重要特色。风格的多样性正是伟大作家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

诗的风格与作者的处境和心境有关,当他处于战乱之中颠沛流离,杜诗便表现沉郁顿挫,如《北征》”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秋兴八首》”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便会有闲适情趣,诗呈现萧散自然之风,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风格被称为“沉郁顿挫”。 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意至而法也无不密。”因此说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

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意象蕴藉,感情深沉真挚,达到悲壮厚重、引发同情的艺术效果。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上抑扬跌宕,音调韵律起伏幻变,达到章法严谨而收放自如的艺术效果。

纵览杜甫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关心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诗歌彰显了博大深远的情怀。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在杜甫的诗篇中,往往在感情要爆发后,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激荡后,又像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这种感情的抒发方法,也就显得更加深沉郁结而又迸发。这些风格在《三吏》、《三别》、《秋兴》、《登高》、《春望》等众多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真实,意象万千,描画深刻,关注社会,心怀社稷与百姓。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诗歌题材广泛,描摹形象准确,思想深刻悠远,是一个集大成者,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叙述自己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的经历与感想,自己在战乱中都颠沛流离,仍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接着咏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名句,一正一反,鲜明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诗句读来使人有悱恻、沉重、悲壮、反思、惊叹的意境。

2、除了忧国忧民主题外,其诗歌以深情动人,以真诚感人,以良知天理服人。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平定安史之乱时,杜甫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后四句通过想象,酣畅淋漓地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好像自己的青春又回来了,恨不得乘兴连夜马上回到家乡。从巴陵穿过巫峡,从襄阳回到洛阳。这便是杜甫平生第一快事快诗!

3、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登高》是诗圣诗七言律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了急、高、啸哀、清、白、飞回的动作与比喻,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悲萧萧落木,叹滚滚长江,画面动静虚实结合,诗境开阔,写得极为精巧工稳,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 后面四句由物及人,由表及里,传达出诗人对韶光易逝感叹,对壮志难酬的悲怆,对贫困潦倒的无奈。

4、其章法曲折多变,曲径通幽而又开合跌宕,一阴一阳,一张一弛,抑扬顿挫。 杜甫的这种特点在《登高》里体现的最为鲜明。 在《垂老别》里,更是表现出这样的跌宕起伏。全诗叙事抒情,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析精微,准确传神地表现特定时代的生活真实,同时在艺术结构上,既严谨整饬,又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老翁虽然垂垂暮年,子孙都战死了,我岂能坐着独善其身?“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于是甩掉拐杖,出门加入到抗战的队伍中,同列的战士既感动又心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高兴的是我还有牙齿在,悲伤的是我已经油尽灯残了。“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看着老妻子孤孤单单地在路边哭泣惜别,知道自己是生离死别,已经没有退路了。“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犹云无一寸干净平安的土地,弃绝蓬室,毅然上路,愈益悲痛!

以上老杜风格不一一枚举,学习者当仔细研究品味。

其他网友回答

喜欢唐诗的人大概都知道,“沉郁顿挫”这四个字,是杜甫诗词的标签、专用名词,那么什么是沉郁顿挫呢?虽然我知道一些意思,但恐怕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所以专门查了下,“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乘辞赋的词语,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我理解,沉郁者,深沉忧郁,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即诗的意境风格;顿挫,抑扬顿挫,主要指的是技术层面,即诗的技巧和音律。

杜甫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正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期,他的诗词风格也主要形成于这个时期,“国家不幸诗家幸”,“诗穷而后工”,因为他穷困潦倒,挣扎于社会底层,与百姓休戚与共,又素有“致君尧舜”、济世治国的政治理想,有“施仁政”的儒家圣人情怀,他的诗才情思郁结、内容广阔、感情真挚、沉郁悲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些诗句泣血而呼、震烁古今!正是危局乱世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挫折的多舛命运,空怀壮志的悲凉,无以救民水火的遗憾,使他的很多诗句深沉、忧郁、压抑、悲凉、哀痛,甚至愤懑,成为感事伤时、寄托情怀的千古绝唱,喷薄而出,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甫的律诗格律森严、意境苍茫、炼字精到、对仗工稳,音韵抑扬顿挫,声调平仄相谐,节奏缓急有序,很好的发挥律诗言简意远而又朗朗上口的艺术特点,如《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特别是被后人誉为自古七律第一《登高》,格调高迈、气韵沉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还有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五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千锤百炼、句句对仗,简直是结句炼字、格律对仗的教科书。

“沉郁顿挫”这四个字,本是老杜形容别人诗文所说,没想到后人却借用来形容他自已的诗风,确实再恰当不过了,而且恐怕也只有杜甫担得起这四个字。

其他网友回答

每个诗人或作家都有自己的主要创作风格。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实通俗,李贺的朦胧绮丽等等,都是诗人诗歌创作的主要审美风格。而杜甫诗歌创作的审美风格“沉郁顿挫”非常鲜明集中。

“沉郁顿挫”究竟何意?要从两方面作答。

先看“沉郁”,字面义是“沉积郁结”“深沉集中”“聚结深厚而化不开”等意思。

要深入理解“沉郁”,必须类比、对比来看,光靠字面意思的解说来理解远远不够。以重量观之,“沉郁”就是重量大;以音乐节奏观之,“沉郁”就量重节拍、慢节拍;以绘画之色彩观之,“沉郁”就是大色块,就是枯笔;以自然之物象观之,“沉郁”就是大山,就是珠穆朗玛;以西方文论观之,“沉郁”就是“崇高美”;以中国传统文论观之,“沉郁”就是“雄浑美”。毋庸多类比,以这些类比来看,想必读者已经明白了许多。

对比来看就更清楚了。与杜甫的“沉郁”正相反,李白是“飘逸”。“飘逸”就是“轻飘逃逸”“体轻四散而不聚积”等意思。类比来看,以重量观之,“飘逸”就是“重量轻”;以音乐节奏观之,“飘逸”就是“轻节拍”;以绘画之色彩观之,“飘逸”就是小色块,就是细描;以自然之物象观之,“飘逸”就是小溪清流,就是点点细雨;以西方文论观之,“飘逸”就是“优美”(并非形容词,乃是名词,“小美”之意,与“崇高美”相对);以中国传统文论观之,“飘逸”就是“柔美”(与“刚美”相对)。

类比了再对比,想必读者诸君至此已经完全明白,豁然开朗了。

接着来看“顿挫”,就容易多了。类比来看,“顿挫”最像音乐节奏,尤其像打鼓节奏,往往接连一至三个用力敲打的重节拍、慢节拍。

前人之解“沉郁顿挫”,也分两方面。谓“沉郁”多指杜甫诗歌的思想情感,谓“顿挫”多指作诗手法、韵律等。如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即是此意。

其实“沉郁顿挫”都体现在思想情感的深沉阔大上,体现在杜甫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上;而杜甫那种与人民紧密相连、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抒发时,又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支配,不能像李白(更多受到道家思影响)那样不受束缚,变得节奏沉重而缓慢。当然前人所说“顿挫”指作诗之手法等,也是有根据的,只是显得浅白而已。

那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深刻原因是什么呢?布封说:“风格即人。”诗人或作家的主要风格首先是他本人先天和后天的秉赋所决定。杜甫毕生所追求的就是为君国辅政,与人民息息相通,哪怕个人陷于极度困顿,亦不改初衷。其次,杜甫处于唐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如杜甫者,岂能不泪噎于喉?又岂能不“沉郁顿挫”呢?

最后,要补充说明一下,“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主要风格,且特征鲜明集中,但这并不排除其他风格特征。杜甫也豪迈,也清新飘逸。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迈自信不让李白;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清新飘逸、轻快欢乐丝毫不逊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还有,此一问涉及的是“美学”问题,即文学作品的审美及美感特征。若只从杜甫诗歌的风格特征去探讨理解,就显得肤浅而不够深刻。从美学去追寻,此一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且理解深入透彻。

其他网友回答

高兴了吗?哈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