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节的资料:过春节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网友提问:

过春节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优质回答:

马上又进入一年一度的春节了,而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是尤其重要的。无论你走多远,在春节的时候哪怕历经千山万水,都要回到家中,和一家人团聚。

春节是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古代,人们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动物,家家户户燃烧竹子,以发出的爆破声,赶跑年。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祭祀活动。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表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民国初期20多年里,政府一直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是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了春节。

其他网友观点

传在距今五千多年的上古时期,古人在祭祀天地中引入天干地支,这在盘古王表及三命通会等古藉的古厉法记载了年岁概念。后在史记及尔雅中记录了干支纪元法的对照,将立春订为岁首,于是后耒的尧,舜禹等均参照此为岁首展开一段祭祀活動,并動员人们参加,以扩大祈福效果。在这之前,人们为赶怪嘼年,举火烧爆竹等结合到祭祀中,就有了过年的雏形。后到了湯殷,有了万年发明以阳及月计影刻度的较准厉法后,就由湯君祖乙定春为岁首,首日为春节。从而把从腊月廿三祭灶至元宵节后正月廿左右为祭祀年季。再后到公元前一0四年西汉落下阔,邓平发明太初厉,中国农厉后,又将传统准确统一推进一步。一直到唐宋有了纸卷的鞭炮,加入花灯,迷语,杂耍等热闹非凡,后耒至清,才统一叫旦日,后叫元旦。民国时才正式将湯祖乙的命名定下为春节。新中国定春节为国家假日,将清的称春节为元旦改为称公厉元月一日为元旦。由此可见,劳动人民在推動将年和节融合的厉史之悠久,能量之巨大,再次应证了主席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厉史前进的動力!

其他网友观点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关于春节的来历还有另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漫长的历史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其他网友观点

朋友你好,下面视频我来告诉你春节的兴起。

其他网友观点

过年的习俗兴起,最早应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因为我们的民族主体是农耕文明发展形成的,远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认识和掌握了火的同时,产生了对火的敬畏与感恩。在最早的图腾中,先是对太阳的敬畏和以太阳神圣的名义制定了规矩,然后演变出了每到寒冬将尽,祈愿平安,丰收,兴旺必须要过个年(用火驱魔,燃爆竹声吓跑邪恶)的特定习俗……

其他网友观点

现在的农历新年,国人普遍将把这一天称为“春节”。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春节,是中国第一大传统节日。现行的春节,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农历新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农历新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称之为岁首、元旦、元日、新正、新春等。传说,它兴起于虞舜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或“腊祭”。

把正月初一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在汉代就已形成了。 汉武帝以前,新年日期并不统一。夏朝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才把新一年的开始固定在夏历的一月一日。此后,历朝历代相沿传。此时候的农历新年习俗,是祭神祀祖。

到了唐宋时期,农历新年的习俗与功能有了显著的变化革,过年由神秘色彩很重的“祭神”转变为具有娱乐性、世俗性的“娱人”。唐宋时期,过年成为普天同庆的第一节气”。

辛亥革命以后,正月初一,称之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3年7月,批准以农历新年为春节,到1914年实施。此后,农历新年改称“春节”了。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相应决议,正式将公历1月1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已成为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全球华人一年一度的情感、愿望、祈福的活动日,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家园。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过春节是什么时候兴起的?】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有关春节的资料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