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意味着什么:什么叫夏至?夏至有什么讲究?

网友提问:

什么叫夏至?夏至有什么讲究?

优质回答: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夏至的到来意味着酷暑的来临。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各地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的一天。当然在咱们江南,夏至到来时总伴随着恼人的梅雨季,小伙伴们纷纷表示太阳公公不出来衣服都没得穿啦。对于吃货来说夏至也是一个不错的节日哦,俗话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你们家乡有什么特别的夏至面美食吗?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其他网友观点

夏至,日光长至,日影短至,因此为夏至。

夏至这一天,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所以,夏至要去吃碗面哦!

强烈推荐华清宫里的面食,色香味俱全,一定要来品尝一次!

其他网友观点

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过了今天,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长。

话不多说,上视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其他网友观点

民间自有冬至饺子夏至面,

今日「夏至」「二十四节气·夏至」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在北京,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这天要吃面条;[嘻嘻]什么炸酱面、西红柿打卤面、茄子汆儿面、芝麻酱面等,讲究些的一定要吃手擀面,又分“过水儿”和“锅儿挑”。[馋嘴]聊到这儿小编都聊饿了,今儿中午就来碗炸酱面吃!

其他网友观点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中医吴兰贞,以为有42年的中医大夫,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每天为大家推荐中医药知识和健康常识!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节,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前后。“日长之至,日影至短,至者,极也,故曰夏至”,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

正是这一特点,古人认为“夏至一阴生”,即夏至阳气达到顶点,开始重阳转阴,阴气渐生。

唐代诗人韦应物名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说的正是这个现象。

夏 至 三 候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大概持续15天左右时间,每五天称为一候,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鹿是秉阳气所生之物,鹿角乃阳盛之极,感阴气而脱落。

二候蝉始鸣:蝉当温度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开始鸣叫,此时温度排便增高。

三候半夏生:半夏,则是一种中草药,多在此时采收。夏至刚好是夏季六个节气第三个故此时也称为“半夏”。

夏至养生三宜

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一个安内,一个攘外;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

所以夏至养生是极为重要的,快来看看如何正确养生吧!

饮食宜清淡、多吃“苦”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等疾病。

除此之外,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

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属于清泻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宜晚睡早起,午休不可少

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 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可以比平时适当的晚睡和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

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休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午睡醒后,还可以活动活动洗洗脸,一下午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出行宜清凉,居室宜通风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衣服颜色尽量以浅色为主,这样才能少吸热。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棉质及亚麻,这样容易吸汗和透气。

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夏至养生“三避”为先

夏至已至,由此正式进入了盛夏时节。此时温度高,对人体会造成某些负面影响,容易造成损伤。夏至养生应遵循“三避”原则,即避暑、避湿、避寒,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

一、要注意避暑

高温环境下,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中暑”,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如意识混浊、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状。

避暑应当注意采取的主要措施:

1、中午前后不要外出,尤其要避免暴晒;

2、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

3、保证汗腺功能正常,不要损伤汗腺;

4、借助自然风、风扇、空调等降温;

二、要注意避湿

高温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但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湿度也与中暑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还要注意避湿。

避湿的主要方法:

1.远离潮湿环境;

2.借助饮食利湿(具有去湿作用的食物主要有:鲤鱼、赤小豆、金针菜、莴苣、薏仁米、扁豆、冬瓜等);

3.空调设备除湿;

4.药物去湿。

三、要注意避寒

中医认为: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最易感受风寒、风湿及湿热之邪,罹患疾病。

避寒主要包括:

1、防腹中寒

一是要注意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

二是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

三是早餐时适当吃点生姜,民间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有一定道理的。

2、防躯体寒,防止躯体受寒主要是要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

3、防头、脚之寒,夏季不要用冷水洗头,冲脚,易导致各种疾病。

夏至养生药膳斋

五味枸杞饮

原料:醋五味子5克,枸杞子10克,白糖适量。

制作:五味子和剪碎枸杞子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再入白糖,搅匀即可饮用。

功效:滋肾阴、助肾阳。适用于“虚夏”之症。

龙眼酸枣仁饮

原料:龙眼肉 10 克,炒枣仁 10 克,芡实 12 克。

制作:炒枣仁捣碎,用纱布袋装。芡实加水 500 毫升,煮半小时后,加入龙眼肉和炒枣仁,再煮半小时。取出枣仁,加适量白糖,滤出汁液。

功效:养血安神,益肾固精。

教你数“夏九九”

你可能知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可你知道与“冬九九”形成鲜明对照的“夏九九”吗?

“夏九九”以夏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北方农村的“夏九九”歌是这样的: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其他网友观点

夏至未至,明天就是夏至日了,关于夏至的诗词有很多,此外同时还有一个九九节气歌,你知道吗?

一、夏至简述

夏至日,在每年的6月21日~22日期间,太阳到达黄经90度。夏至日,太阳的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个区域,因此,北半球出现白天最长而夜晚最短的一天。这是极其具有标志性的一天。

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从夏至之日始,百官们可以放假三天。“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各三日”;元日、寒食节、冬至节、上元节、天庆节这五个大节放假七天,而夏至、中元、腊日等七个重要节日则放假三天。

又“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百司休务焉”。即立春、立夏等普通节日则放假一天,每月的上中下旬又各放假一天。

可见,在宋代以前,夏至是被列为国家的重要节日的。

1 夏至日的时与度

夏至度数信:以五月中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土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每年6月21日~22日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90度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实为第13个

前后节气:芒种,夏至,小暑

夏至的黄经度数

2 夏至天气气候

一年里,我们在年周期律中经历了秋凉、冬寒、春暖,以及立夏后的初热,到了夏至,才意味着真正进入炎热的季节,正如人们常说的,“不过夏至不热”。夏至后,气温将继续升高,并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伏天。

伏天也称三伏,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缺水将产生干热风,影响作物生长。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故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当然,雨水过多也会造成一些损失和伤害。

宋人周遵道的《豹隐纪谈》中载有一首《夏至九九歌》:

夏至后: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最能反映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刻在湖北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早在几千年以前,人们在内文明的实证经验中,就已经对自然环境中火与水的平衡关系、降雨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指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只有表现出了能量上水火阴阳的征兆,万物才开始进入到“三生万物”的状态,并且历代相传,治人事天,治物事天,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与秩序。

《夏至九九歌》有很多版本,告诉我们夏天气象的变化和热量的变化特点。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的十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初庚的十天为中伏,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又称为初庚,立秋后初庚起的十天为末伏,《夏至九九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入伏后从炎炎酷暑到逐渐秋凉的天气变化。这些变化其实在我们体内,都是有所对应的。

二、夏至三候

中国古代将夏至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如《礼记·月令》:“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鹿角解(音骇)。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麋,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角解矣,是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也。”

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当然,现在的鹿角大部分都是被人工锯掉了。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其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蜩(音调)始鸣(《月令》注疏作蝉始鸣)。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即《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盖蟪蛄夏蝉,故不知春秋。鸣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辞所谓寒螀也。故《风土记》曰:蟪蛄鸣朝,寒螀鸣夕。今秋初夕阳之际,小而绿色声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释其义,然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蝉鸣,是因为它感知到了乾卦里面的一阴之气开始生成了,这是一个重要特点。

三候半夏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爻动,乾变为兑。五上两爻为半离,离为夏,故曰半夏。离为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半夏生。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三、夏至的民俗文化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属于民间庆典祭祀感恩的重要节日。夏至有很多称谓,古时又称“夏节”或“夏至节”。甚至有些地方“夏至节”的热闹程度都超过了端午节。

在《辽史·礼志》中记载:“夏至之日,俗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可以用于纳凉,加入药粉的香囊可以除去汗臭,带来清新一夏。

1 各地食俗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传统饮食习俗中,京城的节日热闹非凡,民间的百姓家家户户在夏至当天都要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要吃用新麦做的饼、馍等面食,谓之尝新。

即使时至今日,各地在夏至节仍然还保留着各种趣味盎然的饮食习俗。

如:北京人在夏至日这天讲究吃面,并且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山东也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而在江苏等地,夏令时却有三鲜之说,其中还分为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等。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则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指的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而在陕西等地夏至则喜欢食粽子,等等。

2 祭祀感恩

夏至日,正是土运开始的时节,古时人们常常通过乐舞祭地、祭王母等方式祈求灾消年丰。

《周礼·春官》里记载:“以夏日至 ,致地方物魈。”《史记·封禅书》亦曰:“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 祭地风俗,见于《周礼·春官宗伯》中的记载:“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这些记载都说明,传统节日期间,祭祀感恩由来已久。

又载:“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祇之居,辨其名物。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并且这种祭祀感恩活动还做得细致周详,不仅“辨其名物”,还分别层次,冬至祭祀感恩“天神人鬼”,夏至祭祀感恩“地祇物魅”。

当然,周代夏至祭地,还为了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到了夏至这一天,各地的农民都在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所以,从周代起,夏至日就已经有了祭神仪式,一直到了清代还仍被视作“国之大典”。

另外,夏至还有祭王母的习俗。《管子·轻重己》记载:“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殊族者处。皆齐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可见,祭王母是在立春后约九十多日的夏至,正值麦子成熟的时节。

《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曰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可见古人在夏至时节,全民敬天爱地,尊道贵德,“慎起居,多忌讳”,祭祀感恩,是普遍遵从的习俗。

关于夏至的诗词与节气歌,欢迎你在下方留言评论

别忘了点在看支持德慧智哦!

文章选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先生著

国学 | 亲子 | 食品安全 | 健康 | 慢性病 | 心灵疗愈| 排毒 | 达人 |乐活| 断舍离 | 爱动物 |正能量 | 食谱 | 公益 | 助农| 身心灵 | 养生 |

新人关注领红包,天天有免单!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什么叫夏至?夏至有什么讲究?】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夏至意味着什么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