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故事:关羽被杀后,为何刘备做的第一件事是称帝,而不是为关羽报仇?

网友提问:

关羽被杀后,为何刘备做的第一件事是称帝,而不是为关羽报仇?

优质回答: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占领汉中,进位汉中王。随后,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正在刘备的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东吴突然败盟,袭占了荆州,擒杀关羽。这使得刘备和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遭到了挫折。

东吴虽然占领了荆州,可也害怕刘备的报复。于是,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曹操识破了孙权的伎俩,反而隆重的安葬了关羽。这使得刘备更恨孙权。从这一点看,刘备的实力尚存,曹操和孙权都很忌讳,怕刘备的打击落在自己身上。同时也怕对方渔翁得利。

但是,刘备并没有第一时间对外用兵。他决定对东吴用兵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情了。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先称帝于称帝。在第二年才出兵伐吴。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先去为关羽报仇,而是先去称帝呢?

这是因为,刘备称帝是不得已的。在关羽死后,曹操和孙权互相推诿责任,都希望刘备把打击落在对方头上。这个时候,刘备就要有个谋划的时间。他要在内外都需要有所准备。

当时,东吴刚袭占荆州,刘备再和他和好是不可能的。可是,对于曹操,刘备一直视其为国贼。也不可能立刻就转变外交方针,这就需要一个时间。

谁知道曹操第二年就死了。曹操的继承人是三国有名的弱智曹丕。刘备本来想趁着曹操之死,派人吊唁,来缓和两家的矛盾,为下一步外交做工作。可是,曹丕下令,如果刘备的使者入境,立刻就地处死。这就彻底堵死了刘备的外交渠道。

接下来曹丕篡汉,将国号改为了魏。而东吴孙权称臣于魏,成了曹丕的臣子。而刘备一直以光复汉室为旗号,当然不可能屈居曹魏之下。而且当时传说,汉献帝已经被曹魏所害,这样就只能自己先继承汉统再说。因此,刘备先称帝也是不得已的,是形势所迫。

一是,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必须要有自己的政治方略。在当时,汉室已亡,刘备作为汉室的宗亲,如果不旗帜鲜明的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那么就等于默认了汉朝的灭亡。那么,他这个政治集团就丧失了政治核心,无法再生存下去。

二是,刘备称帝后,继承汉室的正统,这样在政治上就占有主动。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增强斗志的作用。用过去的一句话就是,“明其为贼,方可破也。”只有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才能压制曹魏和东吴。

三是,明确的打出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号,这才能号召天下忠于汉室的人们,团结到自己身边,一起战斗。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样,称帝就成了刘备的当务之急,出兵为关羽报仇的事情就只能屈居其后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在称帝前后,刘备也一直在做着出兵的准备。

在《隆中对》里,刘备这一路人马是出击秦川的。在他占领汉中后,就征发大批劳力去修筑从成都到汉中的道路桥梁驿站,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

可是,关羽之死使得刘备不能不改变兵力的部署。但是在伐吴还是伐魏上,蜀汉群臣的意见并不统一。这使得刘备的兵力部署改变一直迟迟不能实现。

在当时,面对曹魏篡汉和东吴败盟两件事,蜀汉刘备都必须做出反应。这是刘备称帝后必须要面临的战略问题。如果不做出反应的话,刘备集团要面对分崩离析的可能。

在伐魏和伐吴的问题上,赵云明确表示要伐魏,黄权是反对伐吴,而诸葛亮态度暧昧。这让刘备无法立刻定夺。他只有先进行外交努力,在进行实际选择。

在道义上,东吴向曹魏称臣,就是附逆的乱臣贼子,伐吴就是伐魏。国仇家恨都一起得报。既为关羽报仇,也斩断曹魏的一条臂膀,一举两得。

在和曹魏接触后,刘备明白了曹丕和孙权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伐魏,蜀汉会遭到曹魏和东吴的两面夹击。而伐吴的话,可能会出现曹魏一起夹击东吴的情况(后来曹丕没有接受部下伐吴的建议)。

而且曹操已死,论军事才干来说,刘备已经是当时的佼佼者。经过这样一番考虑,伐吴的胜利把握要比较大。因此,刘备选择了伐吴。

既然要伐吴,那么刘备就要做伐吴的准备。他必须要把准备伐魏的兵力调集过来,转变兵力方向。包括在阆中的张飞的伐魏的战役预备队也调了过来。这中间还发生了张飞被刺杀的事件。

最终,在关羽死后两年,刘备开始了为他的复仇之举。在从关羽之死到刘备出兵的这一段时间里,刘备被时事所迫称帝是不得已。但是,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出兵报仇的念头,并且一直在为此做着外交、战备上的工作,为之而努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称帝是当时蜀汉方面上下的共同愿望,并不存在报仇这种说法。

这里我想抛一个问题,刘备攻打东吴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这个问题,想必在看了我的回答后,诸位心里会有一个答案的。

看待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问题,我们很多人被《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淆了视听,《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也使很多人固化了认知。

今天我就从人心、军事实力、真正用意几个方面来讲讲他们的故事,旨在为看到这道题的朋友们拓宽思路。

刘备作为东汉末年的割据军阀,他与曹操、孙权、袁绍、刘表等等人其实无异。都是瞄准了称霸这个既定目标去的。历史上,关羽被杀后,刘备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称帝,很多人心中不解,“他们不是结义兄弟吗?”等等的问题络绎不绝。

一、人心不齐,则泰山难移

其实,历史上没有桃园结义的事,关羽、张飞与刘备的关系,也更多是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与夏侯惇、张辽和曹操的关系无异。因此,关羽由于其刚愎自用也好、荆州注定的悲剧也好,失了荆州(并不是大意失荆州,谁来很难守住曹操、孙权的夹攻)。那么当时蜀中刚刚经历了汉中之战,三军用命齐上阵,也是劳民伤财了一阵子。

因此,从人心的角度,无论是原蜀中朝廷的大臣、将军,还是普通的士兵,亦或是百姓,都在经历易主——由刘璋家族多年的统治到刘备的转变。关系着士族大户的前途命运,也关系着很多元老级官员的家族命运,庶民百姓更需要休养生息。没人愿意再远赴东边,出川去打一场国家级战争。

所以,有很多说法其中之一,刘备、诸葛亮等人甚至对于关羽的贸然进兵,持否定和怨烦的态度,因此也有后续诸如马超、刘封不发兵相救等等的各种说法甚嚣尘上。这是后话,我们这里不做过多探讨。

二、军事实力方面

汉中之战,刘备集团要庆幸能让夏侯渊当主帅。西凉宋建祸乱凉州三十余年,自称河首平汉王。曹操命夏侯渊带兵讨伐宋建,夏侯渊一个月攻破宋建,斩宋建极其丞相以下大小官员,又派张郃率兵平定河关,河西诸羌全部投降,陇右从此平定。曹操称赞说:“宋建为乱三十年,夏侯渊一举平定,如同老虎一样,横行关右,所向无前。用孔子话就是‘我和你们都比不上啊’。”虎步关右称号由此来。夏侯渊作战非常勇猛但缺乏智谋,在同样少智的西凉,可以纵横驰骋,当初屡战屡胜,曹操告诫他说:“为将应该有害怕的时候,不能只凭借勇气战斗,应该多用智谋,否则只是一个无谋匹夫。”夏侯渊不听,终致身亡。

刘备一方应当庆幸如果没有黄忠阵斩夏侯渊这个亮点,或者是曹操换帅这样的事发生,蜀国是很难在短时间拿下汉中的。因为从军力对比上来讲,蜀国新经历了易主不久,无论是先前刘璋的投降部队,还是刘备从荆州带去的部队,皆是人困马乏,就算是没这么严重,也基本上处于疲惫状态。

汉中之战,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由刘备一方主动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是全面的会战,大小十余场,参战将领光名将就数十员,并不是影视剧里的一场大战就结束了的。

所以,打完汉中会战后,刘备称王,加封百官,调养部队。汉中之战结束同年,关羽出兵樊城,最终于220年兵败被杀,这两件事其实是几乎衔接上的。此时再立刻出兵去长途跋涉为关羽报仇,是十分不现实的。

三、真正用意

这第三点又要回到了汉末诸侯的初衷问题了,他们起兵,绝不是为了个人私情。演义为了加入文学元素,将刘关张的结拜关系神话了,但终究不是儿女私情。刘备除了关羽张飞,更有一个国家要治理,更有文武百官要管理,更有数万将士要训练。不可能为了关羽一个人,就兴师动众。

刘备辗转颠沛了几十年,终于王霸一方了,立刻就要为了兄弟的死,兴兵报仇,我想,恐怕他们不是血缘亲,感情还达不到这个程度。

至于为什么最后又要攻伐东吴?

我以为,攻伐东吴的真正用意,正是以关羽的死为幌子,想要一举吞并东吴,从而实现领土的扩张。与曹操抗衡。但这一切完全违背了诸葛亮隆中对的宏愿,也并不符合三足鼎立的事实。所以,当时蜀国对这次战争是很多人持否定态度的,比如赵云。

这就回到了问题本身,为什么第一时间称帝,而不是为关羽报仇。因为并不存在报仇一事,称帝是举国上下文武百官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刘备才有权利给跟他打拼了几十年的人拜将封相,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青史留名。

【戰國君札言】历史终究是历史,不是兄弟情义,也不是儿女情长。很多时候,历史的车轮不会为一人、两人所左右,纵使他是皇帝、是王。

随手转发是美德,欢迎在下方留下宝贵的评论,我们一起交流历史上那些有趣的事儿~

其他网友观点

先理一理关羽被杀和刘备称帝前后的时间线,大概是这样的:

公元217年到219年5月,2年之久的汉中之战刘备胜利,7月,刘备称汉中王。

公元219年7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整个战争过程中,刘备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关羽。

公元220年正月,关羽被俘虏,随后被杀,首级被孙权送到曹操,孙权的意思是杀关羽这事是曹操命令干的。

公元220年3月,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

公元220年10月,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曹丕代汉建魏,延续四百余年的汉朝灭亡。

公元221年5月,刘备称帝。

公元221年7月,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

刘备

从关羽被杀到刘备称帝,中间还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曹操去世,另一件是曹丕篡位,代汉建魏。整个天下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本天下是汉朝名义下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从曹丕代汉建魏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汉朝没了,新建立的魏朝起来了,本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原则,和天下只有一个皇帝的传统,刘备和孙权就要做出选择。

要么臣服于魏朝,要么背叛于魏朝,孙权为了对抗刘备,同时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放弃了孙刘联盟,选择了投靠曹丕,这对于刚即位的曹丕来说是莫大的政治胜利,而刘备自然不肯选择臣服魏朝,因为刘备一直打着汉朝的旗号,再加上当时的信息来源并不通畅,刘备以为汉献帝已经被杀,于是选择了自立,称帝建立汉朝,史称为”蜀汉“,选择继续与曹丕对抗。

曹丕称帝

称帝建立政权是刘备一生最大的理想,但没有想到刘备以这种方式称帝,这一年刘备已经61岁,已经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了,古人能活60岁以上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刘备也明白,自己没几年活头了,但刘备还有更大的事业没有完成。

关羽被杀刘备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为关羽报仇呢?

简单地说,一是没能力,二是不重要。

刘备称帝

关羽被杀离汉中之战结束只有半年时间,汉中之战刘备集中了整个益州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尽了全力去打赢了这场仗,益州已经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换句话说,就是益州已经极度疲惫,没有能力再对外征战了,益州本身就只有一个州的地盘,为了汉中之战消耗了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刘备没能力再继续发动对外战争。

如果以粮食为例子,以古代成都平原来看,粮食一年成熟一次,一般是秋天收割,如果刘备要对外发动战争,一般会选择在秋收之收,粮食有存量才能对外发动战争,你看后来诸葛亮发动北伐不是春天就是冬天,都是秋收之后发动的,从汉中之战结束到关羽去世中间只有一次收成,不足于支援刘备对外发动战争,战争一发动,就没有这么快结束,必须要有足够的存粮以支援。

夷陵之战

所以你看整个襄樊之战期间,关羽并没有向益州要求支援,因为关羽明白益州这个时候没有实力来支援,同时益州也没有为关羽提供一兵一卒的支援,这不是刘备不愿意救,真的是没有能力救。

为关羽报仇并不是刘备最重要的事,刘备到了公元221年已经61岁了,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没有做,一是建立政权,二是传承权力。建立政权就是称帝,传承权力就是为自己的后代提供一个更好的政治环境。

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已经把蜀汉的实力打掉了一半,蜀汉在荆州的全部势力退出,这给了蜀汉政权一个很恶劣的政治环境,一个生存危机,如果刘备不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环境的话,他的下一代将会很艰难,现在关羽被杀,曹丕称帝,就给了刘备带来了两个任务:一是称帝,二是夺回荆州。

刘备

所以刘备在为关羽报仇前,必须要先解决这两件事,这是刘备一生最后的机会,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所以刘备在得知了曹丕称帝后,就开始筹备自己称帝的事,在221年5月完成了,随后,刘备又马不停蹄地准备进行夺取荆州的战争,顺便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因为这是刘备一生最后的机会,他不做的话,就没有时间做了。

刘备是一个政治人物,他不会为了个人仇恨而做出鲁莽的事来,否则他也活不到今天,政治人物首先考虑的是政治利益,虽然刘备与关羽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政治利益优先是不变的事实,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前,还特意派了使者去试探曹丕的反应,结果被曹丕给杀了,这就是政治人物的表现,刘备也担心自己在发动对孙权的战争时,曹丕在背后攻打自己,如果两线作战的话,刘备没有胜算,就不会发动战争。

刘备出征

但这场针对孙权的战争又不得不发,荆州是刘备政权的发源地和核心,刘备就是在荆州发展壮大的,刘备政权中的绝大多数中高层官吏都是荆州人,或者与荆州有着各种关系,包括刘备手下的大多数基层士卒也是荆州人,没有了荆州,这些人就成了无根之水,为了稳定内部人心,刘备也会发动战争。

对于刘备来说,称帝是第一步棋,战争一旦发动,谁也不知道何时结束,刘备先称帝已经是抱着战死沙场的决心了,只有先把政权安排好,刘备才能放心在战场一决高下,因为谁也不知道战争会发生什么?万一战死沙场,刘备所建立的这个政权还没有建立好,那将是刘备一生的遗憾。

其他网友观点

【建国是大事,兄弟不是事】兄弟被杀,马上就拉人去为兄弟报仇,那是小混混的行为。就是稍微大点的黑帮帮主也不会去干这事。刘备当然也不会把自己整成一个小混混形象。

名份,在古代是至关重要的一样事情。“正名”是一件严肃的事,也是一件技术活。

技术活,就得讲究,就得把握度。曹丕没有登基的话,天下还是汉室的。刘备自称汉宗室,就不能自己造自己的反,也就不能称帝。但曹丕称帝了,汉室就需要一个“正统”出来延续,此时正是刘备称帝的好时机。所以,除非他自己死了,否则就是天王老子死了,他也得赶紧称帝。因为名份这种东西,谁先抢到就是谁的。

严肃,就必须要好好准备。曹丕如此,刘备也如此。所以,曹丕的动向,刘备一天天在看着,眼看曹丕准备称帝 刘备其实也开始了准备。那时,关羽还没有死呢。只可惜马上就有完成大业第一步,关羽却先走了一步。

刘备如果当初愤怒出兵为关羽报仇,自己很有可能都被人砍死,那就非常不值了。如今登基了,也可以给关羽一个好名份好谥号,这对于死去的关羽来说,才是最好的结果。

“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这样的话谁会相信呢?信誓旦旦的刘备,世称英雄,也言而无信,何况常人?

结拜时说这些话,就跟去喝白事酒说“节哀顺变”一样,我只要说了,你做不做到无所谓,反正,我只是来吃酒的。

感谢阅读!买本书吧[捂脸]▼▼

其他网友观点

公元219年12月,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大将马忠伏击被俘,关羽拒不降吴,最终孙权下令将关羽父子斩首。公元220年12月10日,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位,废汉建魏,于洛阳称帝。公元221年5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年号章武。公元221年6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从以上事件时间上看,关羽被害一年半后,刘备称帝,接着发兵攻击东吴,为关羽复仇。

刘备先称帝后发兵为关羽复仇,原因有以下三点:其一,关羽遇害时,刘备还在汉中收尾;其二、曹丕已经称帝,刘备不能落人于后,先建国称帝可以收笼天下人心,以免人心叛汉思魏;其三、刘备伐东吴需要准备时间。基于上述三个原因,刘备只能先称帝,再发兵为关羽复仇,如果准备不充分,就发兵击东吴,显然会得不偿失。

关羽被东吴斩首后,首级传送至洛阳曹操处,很明显孙权是想让曹操承担一部分杀害关羽的责任。毕竟关羽兵败,是因为曹孙联合攻击关羽,当时魏军正面攻击关羽,吴军背后偷袭关羽。曹操以侯爵之礼厚葬关羽,从而将刘备的怒火引向东吴。刘备除了想为关羽复仇外,还想开疆拓土,北击曹魏力有不及,南伐东吴则势在必得。因此刘备准备充分后,倾全国之军伐吴,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

身为帝王就要有一颗帝王的心,为兄弟复仇和建国称帝两事,谁急谁缓,谁轻谁重,刘备考虑得很清楚。只有先建国称帝,才能收笼天下民心,才能搞赏手下将士,才能名正言顺讨伐诸侯。曹魏强大,孙吴弱小,向曹魏复仇力有不及,向孙吴复仇则志在必得:以为关羽复仇为名,兼并孙吴领土,再以蜀、吴之力伐魏,则统一天下可也。刘备先称帝,后复仇,其实是公私兼顾,一石二鸟,只不过最终兵败。

其他网友观点

关羽死后,刘备称帝和为关羽报仇的时间安排,都是根据蜀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实际需要来决定的,这是由蜀国的综合实力与魏国、吴国动态竞争决定,并不以哪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来分析一下关羽北伐到刘备称帝后伐吴这段时间三国的动态竞争情况,就知道答案了。

一、关羽北伐前三国的互动情况

1、刘备的汉中战役

刘备的汉中战役其实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在自己境内巴丘的防御战,这是汉中之战起因。一个是汉中的争夺战。

曹操击败关中的马超和韩遂后进击汉中张鲁,取得汉中,一下子与刘备的益州直接接壤,这给刘备带来很大的震惊。

公元215年,孙权看到刘备取得荆州,向刘备索要荆州不成,索性拉开架势要兵力围攻荆州,刘备率军支援荆州。曹操看到孙刘两家拉开架势要大打出手,觉得有利可图,命张郃进击巴丘,刘备益州后方吃紧,面临荆州和巴丘两线作战,迫于压力,刘备急忙与孙权讲和,建立“湘水之盟”。然后率军和张飞在瓦口关大破曹操张郃军。

公元217年,刘备在法正和黄权的建议下,率大军攻打汉中,汉中战役到公元219年5月结束,打了整整两年。刘备惨胜,为了打赢汉中之战,刘备集团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并且向孙权做了巨大的妥协。占领汉中,刘备看上去大获全胜,其实是惨胜如败。曹操也是打得精疲力竭,全迁汉中民众,撤出汉中,给刘备留下一座空城。对最讲得人的刘备来讲,实际上是一次“得地失人”的负担。将士损失惨重疲惫不堪,汉中重建、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急需要时间。

2、孙刘联盟的“湘水之盟”

刘备无奈之下与孙权达成“湘水之盟”,约定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湘水以西的零陵、武陵、南郡归刘备。刘备痛心得牙咬得吱吱叫,决然割让土地,消耗国力。这说明汉中之战不容有失,而且是志在必得。但“湘水之盟”切切实实在刘备心中捅了狠狠的一刀,给孙刘联盟也造成了后患。刘备岂能忘记这笔账。

3、魏国离间孙刘联盟的计策

刘备取得汉中胜利,疲惫的军民急需休养,刘备这时却走了一招大臭棋,在汉中称王了。刘备自封为王一下子把自己放在了魏吴的对立面,把自己维护汉室的正统形象打翻在地,政治上成了叛逆。

曹操十分愤怒,定性刘备叛逆,想发倾国之兵前去征讨。司马懿认为正面硬拼不是上策,容易让东吴渔翁得利。于是他建议曹操派人联合孙权,以刘备称王说事,让孙权出兵攻打荆州。司马懿的目的就是拆散孙刘联盟,消解刘备借力之势,分散刘备的兵力。孙权贪利的实用主义被满宠说动,同意攻打荆州。

急需休养时间的刘备,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关羽北伐的原因

这个时候在荆州镇守七年的关羽,一直处于暂时关注压力之外,为了为刘备争取休养时间,同时也想给东吴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依然对曹操发起北伐。

1、刘备的战略布局

其实关于对于刘备的战略决策是了然于胸的,也非常知道荆州的重要性。但是在荆州,由于“湘水之盟”孙权彻底介入了荆州之争,曹操在荆州还有力量盘踞“宛、洛、襄樊”,其实对于天下兵家必争之地的核心区域荆州,已经是三家直接角力的区域了,不管愿不愿意。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关羽有七年多积累和休养,此时出击对刘备集团来讲是关羽是合适的。所以,公元220年,关羽率兵北伐,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京畿震动,都想迁都以避其锐。

2、关羽北伐的目的

其实分析史料,可以看出关羽北伐的目的就是对吴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同时将曹操势力驱逐出荆州,确保刘备荆州和汉中两个臂膀无忧。但不曾料自己的盟友背后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关羽北伐失败除了东吴偷袭的原因外,还有与自己错用人有着重要关系。关羽大军出征后,留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另任命潘浚总督荆州。随军司马王甫认为潘浚不能担此重任,因为他“平生多忌而好利”。关羽却说:“今既差定,不必更改。”吕蒙就是通过财务贿赂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败往麦城之前,对任命潘浚总督荆州一事深感后悔,他对司马王甫说:“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于禁大意被关羽水淹七军被俘后,向关羽请降,并表示愿意“誓以死报”。关羽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于禁是五子良将,连曹操都称他“有名将之风”。真是天赐的好助手,都没有被关羽予以重用,反而如此羞辱。

三、关羽死后三国的互动情况

1、曹丕篡汉

公元220年3月,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位。刘备此时真正是两面为敌,形势危急。于是有意与魏国修好,趁着曹操之死,派人吊唁,来缓和两家的矛盾。可是,曹丕下令如果使者入境,立刻处死。彻底折断了刘备的外交橄榄枝。公元220年10月曹丕篡汉自立,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这意味着东汉王朝的正式灭亡。

2、刘备称帝

为宣示汉室正统的存在,为确立政治上的合法性,公元221年4月,刘备于成都称帝,正式建立蜀汉。

3、刘备伐吴

公元221年7月刘备决定举兵东征吴国。其实刘备东征吴国自己有自己的打算,一是要为关羽报仇,二是要夺回荆州,但他并非想硬碰硬去攻击吴国。他想给吴国造成兵临城下的威慑,希望魏国也会产生异动,让孙权屈服让利,归还荆州。其实,孙权在刘备起兵时也提出了议和意向,也许是诚意不够或者条件没有谈拢,刘备拒绝了。结果双方在夷陵大战,刘备大败,4万精锐损失殆尽。

综上述:刘备从关羽死到东征也就两年时间,短短的时间内其实刘备集团的元气一直没有恢复,的确没有实力去给关羽报仇;再者三国异动情况,刘备也必须从政治外交上给予应对,称帝宣示自己汉室正统的存在;还有想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与魏国的外交建立不起来,汉中又要重点防御,怎么用有限的力量让吴国屈服,一直是他最深的思考。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投机,不该兴兵又兴兵征讨,而且方向是攻向自己的联盟对象,政治上也确定错了方向。结果大败,蜀国进入新的危局。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决策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必须服务战略方向,不可以意气用事,盲目动用战略资源,否则就会酿成危局。

图片来源于网路,欢迎评论、点赞。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关羽被杀后,为何刘备做的第一件事是称帝,而不是为关羽报仇?】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一鼓作气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