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赫带效应是哪一种感觉规律(马赫带效应的形成机理)

如果跟新来的领导无法融洽相处,是不是该考虑辞职了?

优质回答

向单位人事主管或者直接向老板反映一下你的情况,能调换或调动到同公司的另外一个部门,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只要有一线光明,就要努力争取!最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再考虑辞职。

辞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辞职等于自己又换了一个新公司,新领导,结果可能比现在更糟糕,同样可能面临类似的问题。

职场中,一定坚持领导永远是对的,适应新环境,新领导,拥抱变化。

作为一名科班出身,且有十年职场管理经验者,分享下个人心得。确切说,我是毕业第三年才认识到“坚持原则还是服从领导”问题的内涵。很多职场小白在面试时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我同样也是,回答的结果都有点拖泥带水,不尽如人意。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但作业职场人,服从领导也是天职,首先,服从意味着是一种最起码的尊重,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下级是一种本分,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教养;其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领导所接触的信息和掌握的资源肯定比下属多,领导做出的决策的根据是他的立场和所了解的信息,有些信息可能我们掌握不到,因此会觉得领导决策有问题,随着事态的发展,我们会逐步在事情推进过程中越来越觉得领导的决策是对的,在职场中一次次的经历与反面案例都验证了这个结论;再次,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性,领导做到领导的位置,自然有他的优势和优点,不管是专业能力,人际沟通或概念思维能力,一定有过人之处。我们要端正心态,多看领导的有点,学习其长处,久而久之,个人能力、职位和视野也会随之不断提升。

坚持原则是不是意味着就不服从领导呢?非也,这是一个明显的面试陷阱性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原则,也应该服从领导。国家法律、公司规章制度流程等都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这也是做人做事的底线。记得有位领导曾经告诫我们,在职场,两个错误不能犯:一是原则性错误不能犯,不能违法乱纪,不得动公司的钱和人,二是重复性错误不能犯,要不断反思总结,每日精进。现在每每回忆起来,依然觉得受益匪浅。

关于服从领导,是不是一定按照领导说的建议办呢?也不一定。领导要求的是达到的目的,实现目标,一般不太关注过程。比如,有一项任务是:把一台设备24小时内送到北京某公司,领导可能建议走高铁,速度快。那么我们应如何执行呢,我们应接到任务后,了解背景,紧急程度,公司预算,客户需求的核心原因等,可以做出高铁,飞机,自驾等多种方案供领导评估选择后执行,达到目的即是最好的结果,相信领导也会对我们更加信赖。

在职场,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目标通过年、季、月分解,到每一个部门,每个岗位……不管是和老领导还是新领导相处过程中,不能有情绪化倾向,要体现最起码的尊重,多去换位思考,促进组织目标达成。切忌顶撞领导,即便对领导的方案不认可,也要给领导面子,可私下找领导沟通,提出更好的方案或想法,去说服领导,相信领导也会理解与认同效率更高的最优方案。

综上,辞职或逃避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断修炼自我,提升综合素质,提升自身能力,适应新环境,拥抱变化,多为问题找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马赫到底是怎样一种单位?马赫对战斗机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

优质回答

我们发现,飞机在低空、低速飞行时,通常用“节”描述速度;而在高空、高速飞行时,又会用“马赫数”衡量速度。

其实马赫数不是速度,而是气流速度与当地声速的比值,用来表征流场压缩性大小。马赫数越大,气体压缩性越大。

马赫数很重要,它反映了飞机当前运动的特性,对飞行安全、机翼改进、结构设计都有重要意义。

1、音速。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音速就是声波在某种介质中的传输速度。在1标准大气压、温度15℃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但大气层不是一个上下均匀的整体,它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等不同环境。

在对流层中,随高度升高,大气密度、温度相应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5℃。到1万米高空时,温度已下降到零下50℃左右。

再往上到35~40 千米的平流层中下区域,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基本保持在零下45℃左右,所以也叫“同温层”。

在空气介质中,音速的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空气分子越活跃,声音传播速度越快;反之,温度越低音速越慢。

因此,飞机以相同速度在不同环境中飞行,得到的马赫数却不相同。比如飞机以340米/秒在温度15℃的海平面上飞行,马赫数为1;在1万米高空仍以340米/秒飞行,马赫数却变成了1.14左右。

在高空飞行时,就算飞机空速表指示空速不变,也会因高度增加音速减小,而不知不觉的超过临界马赫数,从而影响飞行安全。用“马赫数”衡量速度,能让飞行员快速清晰的了解飞行状态,提高安全性。

2、马赫数的作用。

音速是大气中运动物体的速度标杆。飞机在空气中飞行时,机身不断扰动空气形成声波,并以音速向四周传播。

飞机速度<0.3 Ma时,气体密度变化很小,对飞行影响很小;

0.3<Ma<0.8亚音速时,空气流场会压缩但不会产生激波;

0.8<Ma<1.2跨音速时,出现激波,产生巨大阻力,飞机状态不稳定;

Ma>1时为超音速,Ma>5时为高超音速,会产生强激波、高温、振动激励,并伴随化学反应和辐射。

可以看出,1马赫是个重要节点,在此节点前后很多事情会发生变化。

当飞机速度超过音速时,飞机会追上自己产生的声波振动,声波来不及向前传播,就堆积在前方形成一堵“空气墙”,压力越来越大形成激波。

激波造成巨大阻力,飞机变得很不稳定,头重尾轻,剧烈振动,升力骤降,燃料消耗也大大增加。

二战后期,很多优秀飞行员在这上面吃了大亏。当时的飞机动力增加很快,达到2000~2500马力,飞机速度开始接近音速。当飞机俯冲时会瞬间超过音速,进入“音障”,飞机突然失去控制,甚至空中解体。

3、机翼设计。

不光俯冲时超音速,机翼上表面气流也会先于飞机进入超音速。

按照伯努利原理,从机翼上表面流过的气流速度会加快。当飞机接近音速时,机翼上表面气流就已经超音速了,此飞行马赫数被称为临界马赫数。

▲临界马赫数

此时飞机局部超音速,激波阻力大增,机翼下沉、机头下栽,难以控制。为了推迟机翼上表面气流超音速,提高临界马赫数,人们对机翼进行了很多改良,产生了很多新翼型。

二战时的飞机大多是平直机翼,升力大,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但不适合高速飞行。它与空气来流垂直,上表面空气流速很快。

工程师将机翼向后斜置,使其与机身轴线形成一个后掠角。这样机翼就不与来流垂直了,来流速度被分解为垂直机翼前缘的法向速度和平行于机翼的速度。法向速度分量小于音速,就能推迟激波产生,减小阻力。

后掠翼很快在大部分机型上使用,但它的缺点也很多。后来又陆续发展了三角翼、双三角翼、变后掠翼、梯形翼、鸭翼等,使飞机在高速飞行时仍有优秀气动性能。

对大型飞机和运输机来说,三角翼不太合适,1967年,美国航空科学家惠特科姆提出了超临界翼型。

这种翼型前缘钝圆,上表面平坦,下表面后缘处反凹,后缘较薄向下弯曲,能有效减小附面层分离,延缓激波产生,提高临界马赫数,在大型运输机、客机上使用效果很好。

综上,飞机在跨越音速时会产生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对飞行影响很大。用马赫数衡量飞机高速运动特性,对飞行安全、控制、飞机设计都有重要意义,是不可缺少的指标参数。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马赫是一个物理学家的名字,

由马赫命名的单位马赫又称马赫数,是一个速度单位,是速度与声速的比值,1马赫=340米/秒=1倍声速,是以声速为计量单位,

马赫数对于飞机飞行意义重大,

马赫数=1马赫的时候,飞机会与声波同速并产生共振累积,直至被自己发动机发出的振动振碎,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声障,声障极度危险,

因此不存在1马赫的飞机,

飞机从低于1马赫加速到超过1马赫时间不能过长,加速时间超过几十秒,就会碎裂,

所以早年超音速是很难的,

超音速对飞机结构强度,加速时动力功率,与机身固有频率分布都有诸多要求,

强度要高,加速时间要短,固有频率要分散,

亚音速巡航一般选O.8马赫,而不会近音速,

超音速,会选1.2马赫以上,总之,超就一步跨过,不超就老老实实低速,

1马赫要远离,

而1.5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则“反而简单”

只需要动力和强度,与声音关系不大了。1.5马赫以上马赫数只是一个速度单位,

多普勒效应,与马赫数关系密切,

伪人工智能横行,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优质回答

当真正的人工智能落地,你已经抓不住了。就如电商开始的时候,也会有伪电商的概念,“实体+配送”而已嘛,然后只要那批抓住机会的人成功了。

为什么呢?就像人的成长,小孩子在青春期你说他是成人他也确实是成人,但是只是生理方面的成人,但在思想成面上他算成人吗?在老一辈人来看并不算吧?任何一个对于公众新生事物都会有一个青春期的过程。从新生到叛逆,甚至是在走向成熟的路上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许它会走弯路 甚至是反人类,但不可否认这是任何事物发展规律,不管你是什么,都逃脱不了这样的一个既定的法则。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马赫带效应是哪一种感觉规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