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建文帝为什么下落不明)

网友提问:

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建文帝“自焚”的说法,在明朝就没有人相信。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当朱棣的“靖难师”攻破南京金川门时,建文帝见大势已去,慌忙削发假做僧人出逃,被江苏吴县龟山普济寺的僧录司左善世溥洽接救于寺内。没过几日,又密秘转移到吴县穹窿山上的皇驾庵。可不久事情败露,溥洽被押入大牢,严刑下也未透露建文帝藏身之处。此时,建文帝在皇驾庵中受到僧录司右善世姚广孝的密秘监护。姚广孝这个人是江苏长洲(今吴县)人,他先是帮助成祖夺取了皇位,后又为隐禅寺主持,他以成祖敕赐的名义,将穹窿山划归成他管辖的佛地,山内不准居民入住。到了永乐十六年,已经84岁的姚广孝病势垂危,知道自己没有几天日子了,让寺内僧人抬自己入宫,快咽气时在皇上面前替囚僧溥洽求情保释。姚广孝死后不久,户科给事在皇驾庵中发现了建文帝,便立即报告了朱棣,朱棣认为这个逊国的皇侄已经没有再称帝的能力,想到溥洽宁死不招,姚广孝对皇家叔侄的忠诚倍受感动,因此没有加害建文帝。永乐二十一年,建文帝死于穹窿山,葬在了皇驾庵后面的小山坡上。

徐作生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江苏吴县做了大量考查工作,发现了建文帝出逃的重要遗迹。遗物有雕龙柱础、御池、御池桥、神道、宝顶(半圆形的坟丘)、方台(方形的青石),这种简单的帝陵形制与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碑记上所记载的“备天子礼殓葬”说法完全吻合。

其他网友回答

建文帝朱允炆,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之孙。由于朱标早逝,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位之时,为了巩固大明王朝,实权始终掌握在朱姓子孙的手中,他先后分封自己的子孙为藩王,分驻全国各要害之地,这些分封藩王都手握重兵,称霸一方,朱元璋在世之时,都还老老实实,不敢有什么非分之举。但朱元璋死后,他们根本不把懦弱无能的建文帝朱允炆放在眼里,个个飞扬跋扈,不服从中央政府的管辖。为了削除地方藩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建文帝采纳了齐泰、方孝孺等人的建议,厉行削藩之策。

这一措施触动了众藩王的利益,于是,对朱元璋安排朱允炆继位本来就心怀不满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斗,朝廷军队最终难以抵挡强大的燕军,朱棣率军攻进了南京城。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

据永乐年间《太宗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燕王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后,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南京,到了贵州的一个寺庙当了和尚。

据说,在燕王朱棣围城之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所谓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上面写道“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这是太祖皇帝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今天,传此密匣,告知自己剃发为僧,从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帝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开始了浪迹天涯游行四方的僧人生活。

建文帝化装出逃之后,皇后马氏为了掩护他,命令太监放火烧城,然后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太监、宫女们迫于压力,便谎称建文帝已自焚而死,并指认皇后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此时火中找出的尸体已被烧得面目全非,难以辨清,就这样朱棣信以为真,没再追究。而对于建文帝到了哪儿当和尚,也存在多种观点。

观点一,江苏吴县。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的事,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漫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被僧司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后来,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观点二,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以此,后人推测此处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后的归宿之地。观点三,浙江兰溪东山。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此外寺院内还保存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诗中意蕴饱含仓皇出逃,归于世外的无奈和忧伤,为建文帝归隐于此,又添一证据。对于建文帝逃出南京后的下落,还有人认为,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见前往北方的道路大都被燕王的军队围阻,因此不得不化装南下,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爪牙发现,他们又在达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坐船前往泉州开元寺,然后辗转逃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据说,当地的华人,至今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后来明成祖即位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辞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你是怎么看?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当年明月分析的很有道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