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家发生于什么战争(纳粹钢琴家的电影)

网友提问:

一部关于纳粹的战争片《钢琴家》,在死亡和生存面前该如何选择?

优质回答:

您好首先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对于在死亡和生存中该如何选择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抛开这部电影,人们都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如果苟且的生存不如光荣的死亡,如果在不损害别人或者国家的情况下,我们肯定是要选择生存的,哪怕受点屈辱

在《钢琴家》这部居中,二战的时候,一位天才犹太钢琴家,为了生存四处躲避纳粹,在屈辱和折磨下他还是选择了生存。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感动了德国的一个军官,在军官的保护下最后熬过了整个战争迎来了新的生命,从这部居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这位钢琴家是渴望生存的,他也是选择了生存,最后也获得的生存。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观点,生命大于一切,但如果在战争时期,让我在国家和生命中选择我选择国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我的观点有什么欠缺的还请谅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也能帮助其他人,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以下是我看法:

电影《钢琴家》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一部战争片,故事主要是根据一位波兰的钢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的自传回忆录讲述的,描写了钢琴家在二战期间的艰难生存。这位钢琴家生于1911年,在2000年7月6日的时候与世长辞,享年88岁。

钢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是20世纪30年代波兰电台非常著名的钢琴家,在1939年9月的时候,当华沙遭受到野蛮轰炸的时候,波兰电台没有了播音员的声音,只有一个年轻钢琴家在弹奏着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后广播回复之后,电台演奏的还是同一首曲目,表演的还是同一位钢琴家—席皮尔曼。

然而在那段恐怖的日子里,钢琴家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为了躲避纳粹人的魔爪,在华沙的犹太区饱受着各种折磨和羞辱,还要忍受挨饿。即便是在样的岁月中钢琴家顽强的活着,他流落华沙街头,藏身城市的废墟中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在犹太人聚集的区域苦苦挣扎着,用琴声抚慰每天活在恐惧中的同胞。

幸运的是钢琴家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德国军官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可是好心的德国军官却牺牲在战俘营里,在大家的帮助下钢琴家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热衷的艺术。

在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钢琴家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他很清楚的记得自己度过的每一段时光,交往过的每一个人,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他怀着痛苦的记忆用最平淡的语言讲述着那段犹太人和整个华沙城一起呗毁灭的经历,还有他那颗经受过死亡洗礼的心。

这本回忆录在1946年的时候出版,书名为《城市之死》。因为在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比信任,遭到苏联的查禁。一直到90年代初,这本书才得以终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并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后来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钢琴家》,由法国导演指导在2002年9月25日于法国上映。

战争这个东西对于我们普通老板姓来说和自然灾害是一样的,一场躲不了的暂难。我们是那样的渺小无助。我们再战争中苟活,也会看到一家老小遇害而没有任何的办法。在这部影片中,被纳粹人入侵的波兰,犹太人显然是没有尊严的,甚至没有生存的权利。钢琴家承受着一切苦难,也见证着战争所能发生的一切悲剧。他从愤怒到和平,从惶恐到无奈,最终和平到来的时候,钢琴家坐在阔别已久的钢琴前,重拾自己的梦想。显然他是幸运的,但是那个德国将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都没来得及回到自己的家乡,就牺牲在了战俘营里。他在音乐面前只是一个听众,只是一个听众而已。

我们不希望看到战争,更不希望看到死亡。战争若起会有无数的父母失去自己的孩子,失去自己的家园,也许会有数千万人无法回家。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统治者无休止的战争。

和平才是这个国家与地球真正的必需品。

注:以上看法属于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