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美在哪里(中国书法到底美在哪里)

网友提问:

中国书法美在哪里?

优质回答:

九幅书法共大家品评。八十五岁老人作。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书法美在,阿啦多姿,千变万画,行若流水,气惯山河。而外国文字,当然是书法不出中国文字个性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一、书法之始

古代传述仓颉造字:“颉首四目, 通于神明, 仰观奎星圆曲之势, 俯察龟文鸟迹之象, 博采众美, 合而为字”。《说文解字》造字法六书中的象形:“象形者, 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画出事物的形象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 然而, 当文字发展下去, 要具体分类的物体形象越来越多, 被发现的事物也愈来愈繁, 迫使造字的方法不再局限于象形这一单一的造字法则。人类社会活动不断增加, 对美的事物的认知不断提升, 人类对美的追求愈发强烈。在美观与实用的双重导引下, 汉字开始由繁走向简, 由具象走向抽象, 汉字中开始出现了点、线、面的组合。在书法创作中, 创作者面对如何在实用的基础之上保留汉字的生命之美而冥思苦想。

二、书法之美的表现

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由筋、骨、肉、血构成。骨是生命体最基本的间架, 恰是由于骨骼的存在, 一个生命体才可以自由的站立和行走, 附着在骨骼上的筋为一切动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是生命体动力的传送带。肉存在于筋骨之外, 它为生命体塑造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血贯穿于生命体的全部, 滋润着生命的本身。拥有了筋、骨、肉、血, 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就降生了。书家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赋予“字”以生命, 运用毛笔这一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勾勒出较抽象的点、线等笔画, 让我们从情感和想象出发, 去体会这一客观形象所表现出的筋、骨、肉、血。书家主要通过笔法、结构、章法、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书法的生命之美, 并以此来赋予书法生命, 通过书法传递给人美的感受。因此, 书法便拥有与生俱来的美。

书家运用单纯的点画赋予书法筋、骨、血、肉, 使一个个抽象的符号组合成一个个生命有机体, 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和对宇宙万物形象的认识, 再运用独特的书写技巧把笔法、结构、章法发挥到极致。在用笔这一方面, 有中锋、侧锋、藏锋、轻重、疾缓、起收笔的方圆等, 运用不同的用笔组合方式可以表达出书家不同的思想情感。篆书纯中锋用笔, 用力均平, 流转自如, 正是这样的用笔特点才显的篆书朴茂庄重, 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隶书保留篆书笔意, 多逆锋起笔, 中锋书写;楷书的用笔更加法度森严, 它省减汉隶的波磔, 归于永字八法, 即点、横、竖、撇、捺、挑、钩、转折八法, 在书写时非常看重笔力、笔势和笔意的表达, 结构上注重笔画间的穿插与避让;行书用笔, 在楷书用笔基础之上变得更加活泼, 运笔生动灵活而富有生气, 其运笔速度快慢变化幅度较楷书增大, 犹如行走中的生命体形象;草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笔画简练, 变化万千, 跌宕起伏, 不仅字内笔画连绵不绝, 上下字之间有时也抱团取暖, 亦或是笔断意连一气呵成。

字的结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布白。清代代表书家邓石如说学习书法要做到“计白当黑”, 黑白相对, 虚实相生, 继而唤醒了一个生命体, 所以在处理字的结构时, 空白是我们应思考的如何处理好字的结构的重要方面。空白的巧妙布局, 要求在处理笔画时要做到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便是书法空间艺术的呈现。篆、隶、楷、行、草的布白有相通之处, 这便是书体一脉相承的结果, 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各有各的特色。篆隶书的布白最讲究的就是“均衡”二字, 追求一种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表现出一种秩序感, 给人以庄重的感受, 这种均衡是一种静态的均衡。楷书的结构变化就变得复杂的多, 在静态的均衡的基础之上加入动态均衡的元素, 追求空间上的一种不规则的动态平衡, 在空间分隔上变得丰富多彩。行草书的空间分割就像滴入清水的一滴墨, 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 空间千变万化, 足以自由地表达人的情感和对世间万物的形象的认知。千变万化的空间在形式上最终归于视觉整体的均衡。

章法也叫“布局”“谋篇”, 是指对字的整体安排, 古人称之为经营位置。古人在对篆书、楷书经营位置时, 选择了四周均匀排布。隶书的结构呈现宽扁状, 故章法布局表现为左右字的间距小, 上下字之间的间距大, 给人一种强烈的横向排列的视觉感受, 从而产生了视觉上的另一种美。但从整体看来, 它仍然属于均衡分布的处理方式之一。行、草书上下字之间的关系犹如滔滔不绝的江水连绵不断, 亦或是笔断意连, 所以行、草能更好地表达人的情感和对宇宙万物的认知, 字与字之间贯穿着, 团结着, 各个变化的字形相互照应, 相互联系, 终篇结构首尾呼应, 所产生的律动美在拥有高超技艺的书家手中宛如天成。运用若干条单纯的线条, 凭借着高超的技艺赋予字以筋、骨、血、肉, 使书法有了生命之美, 用其来表现事物形象, 表达情感。所以书法像音乐、像诗、像建筑一样拥有无限的美, 而这种美源于书法家本身。  三、书法之美何处寻  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这是书圣在从自然中寻找书法之美的痕迹。他的书法正是自然之美与精神之美的完美结合。 人并非天生拥有一双发现书法之美的眼睛, 要想寻觅书法之美必须具备发现美的能力, 单纯的从心中去探寻书法之美是永远找不到它的踪迹的。寻美需要亲近自然、体验人生、融入社会, 从自己的亲身体会的具体事物里去找, 这就要求我们对人生有独到的见解。一个阅历尚浅的人无法写出饱含情感的线条, 更写不出有生命力的书法。就好比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演奏技巧再高超也弹奏不出五味俱全的人生, 必须学着感悟人生, 充分领悟人生真谛, 方可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语言, 运用手中饱经沧桑的笔墨赋予书法筋、骨、肉、血, 如此才能充分的理解书法之美, 然后去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用带有魔力的线条刻画眼中的世界。深刻感受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倾听鸟语花香所传达的生命之美, 聆听夏夜里蛙叫之语, 感受生命延续的力量。时而背起行囊行走一段路程, 体会一路走来的民风民俗。与不同的人交流心声, 感受他人内心的不一样的情感世界。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之后就能找寻到书法之美了吗?显然这些还不够, 书法之美的创造需要心、眼、手的完美结合, 与此同时, 对书写工具———毛笔的充分体会, 使其成为手掌上衍生出的另一根手指, 这就涉及到了书写技法。纯熟的书写技巧是通往书法美的一座桥梁, 实践便是这座桥梁的基石。钟繇自小聪慧好学, 还处于孩童时期, 就曾兴致勃勃的跟着书法大家刘德升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进行秦汉摩崖石刻的临摹学习。他在与他人闲谈时, 也不忘随手取物在地上练习书法, 晚上睡觉前还不停地用手指在被子上来回比划, 体验书写时的感觉。功夫不负有心人, 几年后他书艺大进。元代书坛领袖赵孟畲5岁就开始练习书法, 每日必习《千字文》, 赵孟盍纷址浅G诜芸炭, 据说他“日书万字”。十几年如一日, 最终成就了一代书坛大家, 由此可知, 实践是发现书法之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人走过的路也是有限的, 读书同样也是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途径, 学习他人的人生经验来充实自己的内心, 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自古至今“书卷气”一直是习书者不断追求的理想状态, 要想写字有书卷气就要多读书, 读好书, 读书会让人变得有学问, 有修养。书法之美不仅仅是单靠书写技术支撑的, 而且还需要才情的涵养。一个真正的书法家, 既要懂书法, 还要有较高的学问修养。有学问的人, 不一定能成为一流的书法家, 但一流的书法家, 基本上都是有学问的。潘天寿先生说:“三分读书, 三分写字, 三分画画”, 他主张从事书画的人, 万不能丢掉读书这件事。书法的深入, 离不开文化的深入, 文化大多数要到书本中去寻, 好的书法离不开读书。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 我们的经历也是有限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弥补人生的空缺, 以此来丰富精神世界,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中国书法是通过抽象的线条来表达书者内心情感和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艺术。但是, 不同的人画出的线条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是不一样的, 只追求书写技术而不读书的人可以写出有力量、老辣的线条, 但是这种线条是空洞的、乏味的, 它不可能掀起欣赏者心中的波澜, 很难体会到书法之美。中国书法虽起源于象形文字, 但“象形”并不是书法的追求, 书法是从宇宙万物的形态中提炼出来的抽象形象, 中国书法的创造是以自然万物的具体形象为参照, 书法的线条是一种脱离了形体, 光影和色彩的形象, 它不再单纯的代表具体事物的形象, 但它却被赋予了弹性、力量、节奏和动感。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 恰恰就在于它通过单纯的点、线, 以自然万物为参照, 把具象的形象变为抽象的图案, 让人可以从抽象的图案之中感受到中国汉字之美。中国书法的创作, 不仅要求极力发挥笔墨的性能, 而且要求通过笔墨、线条、结构表达出人性的内涵, 使之成为情感宣泄的方式和人格魅力体现的象征。“书法”是一门技法和涵养相融的艺术, 更是一门能够充分表现美的艺术形式。

其他网友回答

美在唯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