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人是什么人种 恩施人是什么人的后代

恩施人是什么人?

是土家族苗族人

恩施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以大部分都是土家族人,最早也叫土著人,在全国少数民族人数排名第六,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定为土家族人

延伸阅读

恩施土家族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土家族大姓主要有田、向、覃、彭、冉、李、杨、刘、王、陈、赵、黄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了五次调查,于1956年10月,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分。

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电告湖南省委和湖北、四川、贵州省委统战部,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随着土家族的被确认,土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享受到了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根据湘西地区土家族、苗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杂居局面,以及土家、苗族人民的意愿,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经国务院批准,于1957年9月20日把原湘西苗族自治州(1952年建立)改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后,鄂西南、渝东南、黔东北的土家族人民不断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

恩施土家族爱好?

  恩施还是个具有风土人情的山城,“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恩施传统之一。被誉为“东方情人节”。在每年的7月12日,青年男女穿戴簇新,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欲选佳婿的女子服饰很有特色,上身左襟大褂衣袖宽滚有多道花边,下着内长外短,衣分多层百褶长裙,佯装赶集,等待意中人的出现。而欲选佳偶的未婚男子,则身背空篓,佯装购物,来寻找自己的心上人。这里不仅有女儿会,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叫撒叶儿嗬,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把丧事当做喜事办,在鄂西民间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撒叶儿嗬唱腔古老独特,通常是六拍一句,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这种拍子和谐分音节奏,在已知的鄂西民歌中是十分罕见的。

恩施的少数民族土家族有什么独特的风俗啊?

哭嫁——特殊的婚俗。

土家族哭嫁的传统由来以久,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

过社,土家人到了春天,有一个吃社饭、祭祖等为主的过社习俗。

届时,土家人会蒸上美味的社饭,带上祭祀的东西去祭祖。

尤其是老人死了满三年的时候,称为大社,一定要浓重。

土家女儿会,会期为农历七月十二。

?恩施市的“土家女儿会”与恩施州“州庆”、“摆手节”、“牛王节”并列恩施四大民族节,历史悠久,是恩施土家族女儿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特征的一朵艺术奇葩。

?

恩施主要有哪些民族?

恩施自治州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28个少数民族。

1、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恩施的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

2、苗族:苗族主要分布在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占全州苗族人口总数的90.8%,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较为典型的有宣恩县的小茅坡营、苗寨,咸丰的官坝、小村、梅坪、龙坪,利川的文斗等。

3、侗族侗族主要分布在宣恩、恩施、咸丰等县市交界的山区里。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信仰多神。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4、白族白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铁炉等地。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5、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三家台等地和利川。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