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书笔记:如何评价钱钟书的《围城》?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钱钟书的《围城》?

优质回答:

《围城》这本书为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抗战初期一群知识分子的爱恨情仇,幽默的语言透漏出的是对生活深刻的观察。

钱钟书先生真是极可爱的人,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的博学和幽默。这本书有趣,也只有钱钟书能写出这样一群人物:国破家亡的年月里,尚能保持优雅的书生。骨子里流淌的风度,简直就是奢侈品。

掉书袋也好,引经据典也好,一个读书人骨子里的干净和纯粹,那种浑然天成的优雅气质和无所谓的态度,却不是心怀杂念的人能够比得了的。

读书这么有趣的事,扯上功利就没意思了。你能从中读出人生或者婚姻,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要真把它当成至理,钱老爷子反而要笑话你了。

不管是第一次,还是以前看过,《围城》都适合在清闲时候,半躺在沙发上,悠然品读。读不读得懂,与有没有文化无关。别急,也许你还需要更多的人生阅历。

会心一笑时,别忘了抿一口淡茶。

最后,借用冯骥才先生的一段话:“您自管酽酽沏一壶茉莉花茶,就着紫心萝卜芝麻糖,边吃边喝,翻一篇看一篇,当玩意儿。要是忽一拍脑门子,自以为悟到嘛,别胡乱说,说不定您脑袋走火,想岔了。”

您只当我乱说便好,但愿钱老爷子宽慰,别气得打挺儿。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钱钟书的《围城》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热门书,一段时间形成了“围城”热。下面说说我对《围城》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钱钟书的《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在解读《围城》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作者钱钟书这个人。他出生于1910年,卒于1998年,字默存,江苏省无锡市人,他是古文家钱基博先生的长子。除《围城》外,钱钟书还著有《谈艺录》、《管锥篇》等重要文学著作,还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和短篇小说《人兽鬼》,虽然收录的作品很少,但是篇篇华彩耀目,透视了不羁的才华。

钱钟书的《围城》讲述的是一对男女之间被爱情围困与逃脱的故事。钱钟书借小说人物解释“围城”的题意,是取自于法国的一句古语“被围困的城堡”,“围在城市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小说以方鸿渐这个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留洋学生回国后的婚姻变化,写了他与多位小姐之间一场又一场的“围城”之战。

说《围城》是一部《新儒林外史》,主要成就在于描绘了抗战时期特定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除了方鸿渐之外,还有学者市侩李梅亭、外形木拿而内心龌龊的假洋博士韩学愈等,还有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等。

钱钟书的《围城》叙述语言极富特色,叙事幽默风趣,议论机智,讽刺犀利,深邃而又妙趣横生,彰显了人物的性格。

《围城》于1947年在上海出版,目前已经出版了10多次,并且被搬上了银幕,还被翻译成英、法、德等6种文字而蛮声中外。

其他网友观点

钱钟书最有价值的作品就是《围城》。这本书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在中国文学里,算是横空出世,估计也很难有同样类型的超越者了。因为它身上的那种英国式的观察和幽默都是中国作者难以把握的。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太奇特了。

但是这本书确实能看出别人的影子。王朔说钱钟书缺乏原创性,也不算冤枉它。《围城》里有谁的影子呢?有人指出有《汤姆琼斯》的影子,有人指出有毛姆的影子,但是我觉得都不太准确。我觉得《围城》很有可能是受到了《衰落》的大影响。《衰落》是伊夫林.沃的早期作品,写的非常有趣,又幽默又刻薄,当年丘吉尔就读得入迷。如果你喜欢《围城》,那我推荐你一定读读《衰落》。

其他网友观点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书中描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群相,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经典的小说之一,还以其独特的讽刺意味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小说从头到尾都离不开对女性形象的描绘,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汪太太,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性格和处事方法。今天我们就从婚恋观出发,走近这五位女性。

01追求享乐型爱情的鲍小姐

鲍小姐在书中出现的篇幅并不多,但其婚恋观也是一部分人的代表。她有未婚夫,并在他的帮助下出国留学,但她并不忠于自己的丈夫,喜欢引诱男人,追求身体的愉悦,证明自己的魅力。

在船上遇到方鸿渐时,她先在心里盘算了一番,对方坐二等舱经济实力不错,人长得也还行,于是便将他定为”旅行中消遣的伴侣”。后面她和方鸿渐发生一夜情被人发现后,还是很不自在,说明她心里清楚这种行为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只是自己对肉欲的追求超过了道德谴责上的不安。

即将离船时,鲍小姐对方鸿渐轻蔑一瞥,并在听到方鸿渐的呼唤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在我看来,此时鲍小姐的态度有两点原因:一是她追求享乐型的爱情,一夜情便只有一夜,不必再多联系。二是下船后他的未婚夫可能在附近,她并不想被发现失去物质上的保证。

总的来说,鲍小姐追求的不是爱情,而是物质和身体上的满足,婚姻和爱情不过她的一个生活筹码罢了。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如果婚姻在一开始就不能以身以心赤诚相爱,那么瓦解起来也就比什么都快。”爱情并不是一场游戏,婚姻也并不是一场交易,抱着享乐而毫无真心的态度与对方相处,这样的关系又能持续多久呢?

02追求婚姻主导地位的苏文纨

苏文纨是一个家世好、学问高、相貌好的大家闺秀。在法国读大学时,她有很多追随者, 但她自恃清高,不肯施与爱情。由于拒人千里之外,她身边的男性越来越少。但随着年龄增长,她的危机感上升,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标准。

恰巧在船上遇见方鸿渐,她便想把方收入囊中。这不是因为方鸿渐有多好,而是因为对他的家世还算了解,并且方鸿渐懦弱无能, 自己以后能牢牢把握自己的婚姻,成为主宰家庭的女王。

为此,苏文纨多次暗示,还为方鸿渐洗手帕、缝补袜子和钮扣等,但方鸿渐并不领情。屡次的爱意被拒绝,她发现方鸿渐真的不爱自己,就马上另找一个条件合适的人嫁了,似乎在说:你不要我还有大把的男人要我。

苏文纨的这种”我爱上你,是你的荣幸”想法,反映出她对自己魅力的极大自信和精神自恋。而她看中方鸿渐性格上的软弱又反应出她在婚姻中想占据主导地位的追求。

但实际上,一段好的爱情或婚姻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两人应该在在同一水平线,没有俯视或者仰望,没有主导或者弱势。毕竟,俯视会让对方感受到不尊重和压迫,而仰视会让对方有压力,且让自己也变得卑微。

就像影片《婚姻故事》里的那对夫妻,妻子妮可一直是弱势的一方,为了丈夫查理放弃工作和家人,陪他去陌生的地方,呆了半年后又按照查理的想法回了洛杉矶。但尽管妮可为她做了这么多,查理却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时间一久,妮可逐渐发现查理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两个人的关系其实从未平等过,她试着沟通,但查理只觉她在无理取闹。毫无疑问,两人开始了漫长的争吵直至离婚。

同样地,我们想让婚姻更长久更和谐,就不要一心去抢占主导地位,或是甘愿处在弱势单方面付出。双方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一起付出,彼此理解,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

03爱情的理想主义者唐晓芙

唐晓芙是一个在读大学生,既保留着女孩子那份涉世未深的天真与浪漫,又有着知识女性的智慧与成熟,是方鸿渐第一眼就爱上的女人。

唐晓芙虽然没谈过恋爱, 但却并非懵懂无知。在与方鸿渐初次见面时, 她就察觉出了方鸿渐话语之间都在故意吸引她的注意力。后来, 方鸿渐隔三差五给她写信,甚至每天都讲些鸡皮蒜毛的事儿找她聊天。在这种明显而浪漫的追求下, 唐晓芙也渐渐对方鸿渐产生了爱意。

但一个误会,一句 “我爱的人, 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 她在碰见我以前, 没有过去, 留着空白等待我——”,便让两人的爱情就此终止。

从唐晓芙和方鸿渐的交流来看,唐晓芙希望爱情的过程波澜壮阔,有偶像剧一般的甜蜜和热烈,但她更希望相爱的人与她的过去一样感情一片空白,只填满对方的身影和记忆。

听过一句话:过度追求完美的爱情,爱情的结局就很难完美。

唐晓芙是一个爱情中的理想主义者,但想象中的爱情越美好,实际的爱情差距就有多大。现实生活中,对爱情过于理想化的结果往往是难以找到爱的人,或是找到之后因为缺乏包容而在细节上否定对方。对爱情过于理想,终究会让渴望的甜蜜爱情变成一场乌托邦般的梦。

04主动追求爱情的孙柔嘉

孙柔嘉没有苏文纨的高学历,没有唐晓芙的聪明可爱,却是唯一和方鸿渐走到最后的人,这离不开她的”心计”,更离不开她的成长环境。

孙柔嘉出生在一个封建等级观念浓厚的家庭, 从小就不被父母重视, 这种经历让她懂得只有努力主动去争取,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因此, 当她认为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异性以后, 便一步步地把对方引到自己的身边。比如,她让同事陆子潇写情书追求自己, 然后向方鸿渐求助并让他出面,以一副弱者的姿态, 让人忍不住去怜惜关爱她。事实也的确像她想的那样发展,方鸿渐一步步掉进她精心策划的”陷阱”中, 成了束手就擒的”俘虏”。

尽管大多评论说孙柔嘉过于心计,但与传统的”门当户对, 父母包办”的模式相比,她这份主动追求爱情的勇气还是值得称赞的。

现实生活里有人会质疑”女生主动追求男生”这一做法,认为主动便是放低了自己的身价。《奇葩说》里的柏邦妮就很好驳斥了这一观点,她说:”主动追求不是打折促销,而是在线试读,让你知道我是有内容的,试读之后,请买正版。”

因此,主动只是让我们有一个了解彼此的机会,合适便可以抓住机会不错过,不合适就及时抽身,并不存在身价高低的问题。

05身处婚姻却内心自由的王太太

汪太太在书中算不上主要人物,但也值得深究。仔细回忆书中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小说里从未出现过汪太太的全名, 只有她的丈夫汪处厚叫过她一声”娴”。从表面上看汪太太作为汪处厚的夫人, 这么叫并无不妥, 但是内里的深层寓意却耐人寻味。

我们的姓名,代表着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和存在。而汪太太没有自己的姓名, 仅仅以夫姓冠之, 意思就是旁人眼里,她是丈夫汪处厚的附庸。

其他网友观点

围城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书中描述了世间四种爱(情欲之爱、门当户对、求之不得、无法摆脱)、人生三座城(婚姻之城、事业之城、自我之城)。

婚姻之城:婚姻是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来。

事业之城:看似从一个城里挣扎着出来,最终陷入了另一座城的禁锢。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自我之城: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盲目的追求,努力活成别人期许的模样,这才是人们心中最牢固、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方鸿渐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让他无论怎样挣扎都逃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

小说讲的是什么故事

小说从1937年夏天开始,主人公方鸿渐到欧洲游学了四年回到了上海。住在已亡未婚妻的家里。因为整天无所事事,又与在邮船上认识的留学女博士苏文纨来往的过密,以及和女大学生唐小姐之间的纠葛,让岳父的家人很反感,而受到岳父家人的冷脸。

之后方鸿渐受聘去内地三闾大学去任教,与好友赵辛楣以及其它几个应聘任教的人结伴而行。一路上几个人费尽了周折,也闹出了不少的笑话,终于还是赶到了学校。

在学校任教时方鸿渐在不知不觉中又卷入了教职人员之间的个人恩怨之中,又加上小地方的人少见多怪特有的狹隘观念,致使方鸿渐陷入到私人思怨的漩涡中。还有教师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让方鸿渐不知所措。也包括自己对某些事情处理不当所至,所以被同事们排挤,心情总是郁郁不乐。

方鸿渐和英语助敦孙柔嘉的来往过密也引起了别人的嫉妒,使方鸿渐疲于应对。加之好友赵辛楣因为流言而被迫离开,更让本来不顺心的方鸿渐无心再待下去,无奈之下与孙小姐结伴回到了上海,不久二人便结了婚。

婚后的生活并不平静,两个人总是因为生活上的一些锁事发生争吵。而且互相之间谁也不知道谦让,这让他对婚姻家庭非常的失望和懊恼,终于在和妻子吵嘴之后,厌烦了这样的生活,终于也导致了两个人不可避免的分手。

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回国后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是如此”这一内涵,同时还塑造了抗战时期一批或故作高深的浅陋,或貌似聪明的愚蠢,或功架十足的虚伪,或一本正经的无聊,或玲珑剔透的卑鄙的中国旧知识分子生动地艺术形象故事,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大龄剩女苏文纨

苏文纨家世较好,才貌俱佳。但以当时的眼光看,她年龄偏大,错过了女人出嫁的黄金年龄。苏文纨应该深知自己身上的这个硬伤,若想找到一个自己心仪、条件又特别好的如意郎君,是不太可能的。那些显赫家族的达官贵人、适婚青年,绝大多数都会娶一个年轻貌美门当户对的女子。所以苏文纨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看上去还顺眼、学历相当、家世稍弱、年龄合适的男人,作为婚姻对象。方鸿渐恰巧满足上述条件。

天真少女唐晓芙

唐晓芙豆蔻年华,天真烂漫,不谙世事,心思单纯,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年龄稍长,风趣幽默,和蔼可亲,一表人才的方鸿渐,很容易打动无知少女的心。她喜欢方鸿渐,是好感而非爱情。方鸿渐给她平淡的生活,带来丝丝惊喜,让她觉得有趣神秘激动。这种心理和小孩子等待圣诞老人送礼物是一个道理。即使没有家庭阻挠,唐晓芙和方鸿渐自由发展下去,最终也难走进婚姻殿堂。

世俗小女孙柔嘉

孙柔嘉出身一般,长相平平。在平常家庭中长大,比苏文纨、唐晓芙更懂世事,不自觉的学会了独立自强和世俗算计。她对婚姻的态度很现实。虽然也有想找一个风光男人结婚的梦想,但也深知自己的尺寸斤两。能找一个比自己略强还看得过去的男人,她就心满意足了。结婚后,方鸿渐发现孙柔嘉并不如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单纯和柔弱。这也很好理解,世俗小女人知道生活艰难和市井规则,学会了一些制服男人的管用小手段。相比较而言,方鸿渐才是无知单纯小少年。

无害无用方鸿渐

很多人说方鸿渐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化身。国学不深,西学不精,传统不遵,新礼不会,善良无害,有心无用。他们小有才华,对文学艺术哲学很感兴趣,经常有独到见解、惊人之语。但对于俗事俗物,几无所知、不屑去做。给人的感觉是怀才不遇,潦倒无为。也因如此,他们身上奇妙的产生了略有情趣、弱而不颓、自然亲近等特质。这些特质正是大龄剩女、无知少女、世俗小女所共同喜欢的。

方鸿渐身上有哪些吸引人的特点

不管是否学有所成,毕竟是在海外留过洋的,怎么也受到点西方文化的熏陶。作者笔下的方鸿渐,是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而且他机智幽默的谈吐和风度。

方鸿渐的优点就是,口才特好,较为健谈,而且为人善良体贴细心,与女性初次见面时尤其如此,属于暖男类型。比如,他喜欢唐晓芙,对她就充分施展了自己口才优势,并凭借真心和诚意感动了她;即使是对他并不喜欢孙柔嘉,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也多次不经意地照顾她,这让相貌平平的孙柔嘉铭记在心里。就连欲望强烈身材火辣的鲍小姐都是这样被他“捕获”的。据了解,两人是在船上遇见的。方鸿渐和鲍小姐不说话,并肩踱着。一个大浪把船身晃得利害,鲍小姐也站不稳,方鸿渐勾住她腰,傍了栏杆不走,馋嘴似地吻她。胆大心细,善于把握机会,没有恋爱经历的方鸿渐能做到这个地步已属不易啊!!!“你嘴凑上来,我对你说,这话就一直钻到你心里,省得走远路,拐了弯从耳朵里进去。” 会甜言蜜语,会逢场作戏,敢于表白,有情趣,岂能不打动少女的芳心呀。

看书的感受

每个人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渴望爱情,可爱情往往短暂,进而追求婚姻;我们渴望婚姻,而婚姻往往无趣,进而怀念爱情。人的欲望永远无法填满,我们永远都在追求得不到或已逝去的东西。我们多数人一生要换至少三个工作,我们多数跳槽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一辈子在爬坑,而有些人一出生就在坑外面看着你滑稽的样子。

我们无时无刻的在博取人关注,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是我们的天性,是对归属感和认同感渴望的天性。人生之围城,就如同天意之牢笼。如果认命,就只得在不同围城之间徘徊、挣扎,如果要打破牢笼,或许不得不洞穿人性、看透世俗而坦然面对。

《围城》看似是一部描写爱情的讽刺小说,而其深刻思想在于,人们对于自己追求的盲目性,以及对追求到的成功不知道去珍惜,尤其发现生活的现实与想象的虚拟相违背时,內心又产生了很大的失落与绝望。这点,在生活中是不可取的。故事结局看似悲观,但作者却在讲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既:热忱的追求应处于冷静的思考之下,因为很多事物是客观的现实存在,而不是主观的虚拟。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

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其他网友观点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

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绔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围绕着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他们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各种应酬交际是那样的内心空虚、百无聊赖以及庸俗不堪,这种生活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在这个单元中,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作者在这一单元里,还为下一单元的闹剧准备了新角色: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他们和方、赵结伴由沪启航南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社会”。发生在这个“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和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虽然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蒙上保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自然,他们之中也还有没耗尽两肩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虽则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些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等。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像赵辛楣,终竟有一技之长;或像孙柔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以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这种争吵在返沪途中还较为单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矛盾更复杂了;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一度曾发生了一系列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了。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他再次冲出一个“围城”,又来到一个“围城”的入口──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这肯定也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节选自郭志刚《谈钱钟书的〈围城〉》)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围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方鸿渐是“新儒林”中尚有正义感的人物,他的出国留洋,目的是“光耀门楣”,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剧的结局,正是传统文化所致。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琐、无聊、虚荣、争斗等劣根性,也是传统文化影响的产物。封建遗老方遯翁不用说了,就是于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在她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旧式女性的面孔。作品通过这些人物病态性格的剖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第三个层面则是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层次,诸如对人的基本生存处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的探讨,对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际间的基本关系的探讨。钱钟书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上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小说中也多次点明了”围城“的含义。它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作家在围城中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如何评价钱钟书的《围城》?】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围城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