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推崇周礼(孔子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网友提问:

《周礼》都讲什么,孔子对《周礼》为什么这么推崇?

优质回答:

“《周礼》都讲什么,孔子对《周礼》为什么这么推崇?”

不好意思,需要澄清一下,孔子推崇的“周礼”,不带书名号。就是说,他推崇的,是“西周的礼制”,而不是流传至今的那本《周礼》。

这从现代版的《史记.孔子世家》便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诗经》《尚书》加书名号,“礼”“乐”则不加。现代学者如此“句读”,一定有其道理——在孔子那时候,《诗》《书》有其“经书”,而“礼”“乐”没有。就是说,《周礼》不可能是孔子之前的著作。

还可以作为证明的是,《周礼》这部书,先秦时,并不见引证于诸子典籍。

尽管有人说,《周礼》为周公所作,但更多的人赞成,这部书成书于汉代。

当然,其中记录了周代的“官制”。《周礼》,被认为是由春秋时期逐渐成书的《周官》而来。

《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部分。对周代官职设置、职数、职责、权限等等,讲的非常细致。后来,《冬官》部分佚失,有人将《考工记》加了进去。

《周礼》,记录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考工记》讲的基本是工匠,亦十分精彩。

唐代,《周礼》始被立于官学,为《九经》之一。至开成年间,《九经》扩为《十二经》。宋代,又加《孟子》,遂成儒学《十三经》。

孔子推崇的不是《周礼》,是不是《礼记》呢?

也不是。

《礼记》,成书于西汉。戴德编《礼记》,收文八十五篇,亦称《大戴礼》或《大戴记》;他的从兄之子戴圣,删减为四十九篇,称《小戴礼》或《小戴记》。

《礼记》,也记载了先秦很多珍贵史料,但为后编之书当无问题。

最重要的证据,就是班固的《汉书》一个字也没提到过《大戴礼》和《小戴礼》。《汉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将先秦包括西汉几乎所有能搜罗到的古籍,哪怕是残篇,全部收入其中。关于“礼”,《汉书》收录了十三篇,是不同传承学派对《士礼》的阐述——那个时候,“经学”讲传承,不同派别,解读就很可能不同。比如《论语》,即有《鲁论》和《齐论》之区别。

这说明,早《汉书》作者班固约百年的大小戴,他们的著作,尚属于《士礼》的“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或许与“经学”同时向下传承,但并没有独立出来,也未成为“经学”。

西汉,已将《士礼》立为学官,是“五经博士”之一,共有三家学说得到汉朝廷的认可。这里面,不包括《礼记》。

孔子推崇的“周礼”,有没有那部书有所记载?

有。

这就是从东晋被称为《仪礼》的那一部儒学著作。

《仪礼》,在汉代偶尔被称作《礼记》,但更多的,就是前面说到的《士礼》。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说——

“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

这是说,现在很多儒生常说到《礼经》,而鲁郡人高堂生的见解最接近本义。孔子在世的时候,关于“礼”的经书已经很不完备了,到了秦始皇焚书,各种书籍散失更多。现在,只有《士礼》尚存,高堂生能够讲解。

《仪礼》的前身是《士礼》。《仪礼》共十七篇。实际上,第十三篇是第十二篇的下篇;第十七篇是第十六篇的下篇。

这样,《仪礼》中,记载的“西周礼制”共十五种,具体篇目附后。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其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有两个重要的制度支撑——一是分封制;二是周密严格、等级森严的礼制。

因此,“西周礼制”不可能仅仅是《仪礼》中保留下来的十五种。

《礼记》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这不一定就是准确数字,但“礼”数很多是肯定的。

前面说到,《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许多学者赞成,孔子教授“周礼”的课本,就是《士礼》或称《仪礼》的初本。

但是第一,当年孔子的教材一定比现在的《仪礼》内容多很多;第二,孔子教材中的“仪礼”一定很细密繁琐。《史记.孔子世家》载,晏婴批评孔子说:“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西周礼制”,本就等级分明、内容繁琐。比如,天子六驾,只有周天子可以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天子、诸侯、大夫的城池大小有明确的规定;宴会用什么餐具、上什么菜、表演什么歌舞,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规定;葬礼规模大小、丧服怎么穿、举行哪些仪式,天子、诸侯、大夫等等也有不同规格。

等等等等。

孔子很可能把原来就很繁琐的“周礼”,搞得更复杂了。

孔子为何推崇“周礼”?

因为,“礼制”,是西周施行统治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衰微,诸侯壮大,“西周礼制”已经礼崩乐坏了。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克己复礼”,恢复、强大西周的政治制度。所以,他必然就从“礼”入手了。

《论语》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仅“礼”字,就说到了七十二次,还不包括没用这个字但说的是“礼”的内容和事情。

他在《论语.八佾》中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了夏商两代,有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礼制。”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对鲁国正卿季孙氏用周天子才能用的六十四人的舞蹈表演,很是愤愤然,他说,如果这样的事情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也是在《论语.八佾》中,他还说,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都在自家庙堂里以《雍》祭祀,这是天子主祭、诸侯助祭才能用的,你们怎么配的上!

不过,“形势比人强”,时代总要进步,孔子的“克己复礼”理想比较难于实现。

于是,他很感慨,在《论语.公冶长》中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的主张不能实现,大概要乘着木排漂流海外了。

附:

《仪礼》篇目——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第十七。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一《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通过收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各国制度,添附了儒家的政治理想,进行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作,也有人指为西汉末年刘歆所伪造。

一一全书共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最后一篇《冬官司空》早佚,汉时补以《考工记》。

一一书中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由战国时期的儒者以周王室及春秋各国的官制为基础,并根据儒家的政治理论,设计了一套理想化的制度作为全书的主要内容。书中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涉及到社会所有方面。所记载的礼仪的体系最为系统。即有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仪制度等具体规范,也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各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一一《周礼》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容,德主刑辅的方针,不仅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而且对百官的管理也相当严密细致,尤其是府库财物的措施,相互制约,避免流失,有一套高超的管理细则。

一一《周礼》作为一部治国纲领,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政治家取法的楷模,书中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制度为我所用。可以说,《周礼》展示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典制,管理国中的一切都有章可循,井然有序,所以《周礼》成为儒家的辉煌大典之一。

一一孔子从小深受礼乐文化熏陶,既使面对周末王纲解纽们现实,他仍然是顶礼膜拜。并顺承和发挥了礼乐宗法的思想。他曾讲:“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表明孔子不仅将礼乐文化视为古代传统,更重要的是将周礼视为一种有生命的文化存在,并给以肯定价值上的倾斜,从维护周礼的角度出发,孔子将周礼作为提升古文明的基本点,因此他又提出“仁”的概念,认为“仁”是做人的根本,若是“人而不仁”则无法维护礼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优秀的精华的传统文化还是应该汲取,与时俱进,熔铸为灿烂的,具有无限生机的华夏文化,就会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之中国梦!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起源,一般认为孔子崇周“吾从周”,即恢复周礼为继任,所以才有了正式的儒家学派。然孔子授徒之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 雍也第六》)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信号,即表明当时已有真假二儒之别。也就是说,儒学可能在孔子之前一直存在。而经今人徐山《儒学起源》一文的考证,儒者在殷商时代即已存在,而殷商亡后,儒者作为旧朝的贵族遗民沦落原野,为信仰与旧贵族利益而成为反抗周朝与复辟殷商的一支力量,而周为天下安定,所以周公制《周礼》以平天下之纷争,而周公也可能出于争取殷商儒的支持,或者请儒者制定,也或者基本沿袭殷商礼法,而终成《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篇》)。所以,周礼内容就会提到儒者,如《周礼·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如此,一部《周礼》即可证明儒者在殷商、姬周时代已经大昌其道,也正因为此,后世的孔子在怀才不遇时总向往周公:“甚矣,吾衰也!吾不复梦见周公。”也所以,当春秋开始礼崩乐坏,孔子即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而开儒宗之巨流。于是也才有殷商遗民聚集地如宋、卫、鲁、齐等地成为后世正式儒家学派的昌明圣地,也就是儒学的正式立派都是殷人后裔。

其他网友回答

《周礼》主要讲的是: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等封建社会的社会规则制度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社会管理制度)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据记载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可能为周公旦的主要思想为后世整理而成。《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所以《周礼》仍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孔子为什么对《周礼》这么推崇呢?

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建立,周公旦建立的一整套社会管理规则和制度

(详见:知北游2020回答“周公为儒家文化的奠基人……”)。实际上,所谓周礼,就是周公旦建立起来的一套社会规则和制度,包过法律和道德制度。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就是倡导国家应该通过一系列等级规则制度来治理国家,但这种手段又有别与法家的严苛的制度,而是通过一系列包括包括仁、孝等道德制度在内的社会规则来治理国家。从历史上看,周朝享国运八百多年,周公旦所建立的礼教制度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此后礼崩乐坏,帝国倒塌。因此,孔子之所以《周礼》对推崇备至是因为孔子从个人角度一直追求周公旦这样一个偶像,从文化思想角度,也是追求通过礼教制度来建立一个“理想国”,这些都符合儒家的核心思想的。

其他网友回答

《周礼》借鉴了夏商两代国家管理的经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规范了国家机构设置 、人员配置和相关职责,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制度。使国家的管理进入了规范化。孔子称其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高度评价了周代的国家制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