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公子人格魅力(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网友提问:

信陵君窃符救赵,在诸侯中声名鹊起,魏无忌真的是侠义之士吗?

优质回答:

信陵君,名魏无忌,魏国公子。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公元前276年受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被世人称为信陵君,与同时代声名远播的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四公子当中,信陵君无论是在品行、能力,特别是在军事统筹方面更胜其他三位公子一筹,他是战国中后期唯一两次打败强秦的英雄。

第一次是公元前257年,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经过几年前的长平之战,赵国军队损失惨重,国力日趋衰落。此时国都被围,形势危机,赵国不断向魏国、楚国等国请求支援。魏无忌的姐夫,平原君赵胜也一连数日不断向小舅子捎信,希望他在魏王釐那里多多美言,魏国早日出兵驰援赵国。魏王经不住信陵君的多次劝说,于是派大将章鄙率十万大军支援赵国。谁知此消息被秦国获息,于是秦王捎信给魏王,大意是谁出兵救赵,打完赵国就先打谁。魏王见信后心生惧怕,命令大军停止前进。平原君得知心急如焚,不断派人捎信给信陵君,就差点磕头央求了。信陵君也知道此时情况紧急,多次上殿求见魏王,都被魏王闭门不见。信陵君无计可施,急火攻心,点起门下三千门客,驾起百辆战车,就要去救赵国。

此时众门客中有一个叫候赢的老者劝阻他道:“魏王的兵符放在他的宠姬如姬那里,你原来对如姬有恩,何不让她偷出兵符,你拿上兵符带上朱亥去章鄙军营,相机行事”。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这才有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以及由此事件引申出来毛遂自荐。随后赵、魏、楚三国通力合作,打败了秦军,解了赵国之危。

第二次是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此时因为窃符救赵,怕回国获罪,在赵国闲居了近10年的时间。此时秦国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得知信陵君居赵不归,于是派大将蒙骜率军不断攻打魏国。魏军抵挡不住,接连丢了好几座城池。危急时刻,魏王想到身处赵国,多年不归的信陵君,于是多次派人去请信陵君返魏抗击秦军。信陵君因上次的窃符救赵,对魏王心存疑惧,闭门谢客,不予接见。一天他的门客毛和薛上门了,他们对他说道,公子您之所以名扬四海这么受敬重,那是因为你是魏国的信陵君,如果秦军攻破了魏国,把你家列祖列宗的灵位夷为平地,您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没等他们说完,信陵君就吩咐手下,赶紧套车,我要回魏国。

信陵君回到了魏国,哥俩相拥而泣,魏王拜信陵君为上将军抗击秦军。信陵君也随机向各诸侯国派去求援使者联合抗秦,各路诸侯见信陵君重获魏国重用,纷纷派出大军增援魏国。于是信陵君统率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40万人马,大败秦军。一路追击至秦国函故关下,秦国闭关不出,双方相持数月,五国罢兵而回。经此一役,信陵君更是声名鹊起,名满天下。

秦国这次大败,让秦王十分忌惮信陵君的威名。便使用反间计,派出使者到魏国花重金收买魏王身边之人,并散布流言离间魏王与信陵君的君臣关系,兄弟之情。俗话说功高震主,再加上各种谣言,魏王趁机剥夺了信陵君的军权。信陵君也知其中的缘由,为了避免无枉之灾,托病终日不上朝,整天沉缅于酒色之中。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43年,郁郁而终,十八年后魏国被秦国所灭。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赞曰: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综上所述,魏无忌可谓是战国后期没落贵族之风与侠客之气完美结合之人,自他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如此仁义、贤能、行侠、仗义之公子。

其他网友回答

从个人情感而言,信陵君魏无忌实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侠义之士;但从国家情感而言,“窃符救赵”一事实乃“祸水自甘”,移祸于魏之事,不仅不明智,而且为祸甚大,为害甚巨。

一:有情有义,干冒天下之大不韪救人于围困之中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的三年,秦赵再次构兵,秦将王陵、王龁率军重重围住赵国邯郸,困守孤城的赵孝成王随即敦请廉颇复出,负责邯郸守卫战。而随着战事的深入,善守如廉颇者依然不能抵挡秦军的倾国之战,日渐败下阵来。当此之际,邯郸城内粮草匮乏、兵源不济,形势凶险有旦夕即被攻下的态势。迫于无奈,赵孝成王不得不遣使向楚、魏两国求救。

话说平原君赵胜的妻子乃是信陵君无忌的姐姐,在邯郸之围时就曾多次遣使送信,希望信陵君能够率军救援,迫于信陵君的请求,“畏秦如虎”的魏安厘王不得不命令将军晋鄙率十万众救赵之难。但暗地里却持了作壁上观的想法,诏令晋鄙顿兵邺城,不得私自进军。

眼见形势危急,赵国朝夕可下,深明唇亡齿寒之理的信陵君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采纳侯嬴之计,恳请魏王爱妾如姬出手窃得虎符,而后亲率门客数千人浩浩荡荡开赴邺城,假托王令,击杀晋鄙而将其军,开赴邯郸城下,与楚国和赵国军队里应外合,内外夹击,一举击溃秦军,并乘势追亡逐北一路直抵函谷关下。

嗣后,信陵君自感得罪魏王,无颜归国,于是命将率军回国,自己则索性客居赵国。天下人尽皆颂扬信陵君“急公好义,轻弃生死”的高尚品格。

二:窃符救赵,为国召祸而君臣相疑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公元前247年。终于恢复元气,满血复活的秦国终于开始报复魏国当年的一箭之仇。

惶急无措,焦虑不安的魏安厘王为保全家国社稷,不得不派遣使者迎回信陵君,“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暌违十载,骤然相聚的喜悦暂时淹没了彼此的嫌隙隔阂,魏安厘王当即拜信陵君为上将军,负责魏国保卫战的相关事宜。闻言信陵君归国为将的消息的五国诸侯纷纷派遣军队前来驰援。同年,信陵君亲率五国军队,在黄河以南打败秦军。信陵君威名大噪,安厘王如坐针毡却又无可奈何~

深知魏国君臣相忌的秦庄襄王因势利导,派细作深入魏国行贿造谣“信陵君想要取安厘王而代之”原就心有疑忌的安厘王随即剥夺信陵君的军权,将其闲置并限制行动。

孤忠难托的信陵君于是闭门谢客,日夜与其门客豪饮,沉酣酒色之间,公元前243年,而纵酒过度而导致身体亏虚的信陵君含恨而终。同年,魏安厘王亦死,十八年后,秦军破魏大梁城,魏国灭亡。

三:復活本无门,惟人自召之

所谓“功高盖主者身忧”,信陵君大义救赵的行为,不仅使赵国转危为安,而且个人声望更甚往昔,天下皆知魏有信陵君而不知有魏王矣。而原本就对信陵君心存疑忌而倍感压力山大的魏安厘王,此时更是痛苦煎熬难以明言。索性信陵君主动留守赵国,这才使两人的矛盾没有立刻激化。

而后来秦军攻打魏国,魏安厘王迫于无奈召回信陵君,爱国心切的信陵君闻诏而行,受命于危难之间,以一己之力招徕五国诸侯援军,他巨大的影响力已然切中魏安厘王的刻忌之心,只是彼时国命悬于一线,他不得不深自掩抑。而在魏国之围已解之后,他便毫不犹豫的接触了信陵君的兵权,这实际上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才高盖世而不知道虚中克制,张扬无忌行为举止常常目无君王,试问,天下那个帝王会不心生忌惮呢?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不吝赐教~谢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