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有什么关系?(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区别和联系)

网友提问: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什么关系?

优质回答: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什么关系?

答;都是兵法。

《孙子兵法》在整个做战体系中,更系统,更全面,更详细的介绍了战争中的每一个环节,及运用。

《三十六计》则只是单一的在作战中使用的方法和策略,也可以说,《三十六计》只是兵法中的某一个领域的一部分。

其他网友回答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是军事方面的名篇。前者属军事战略层面,可上升谓之"道"的军事理论。后者则是根据敌我双方态势的灵活运用,属于战役战术层面。

兵法十三篇为中国历代军事家所追捧。包括近现代的外国人,如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也视为圣典。他的开篇: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简练、高度的概括了用兵之道事关存亡的深邃道理。

关于《孙子兵法》为何人所著,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

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孙武在助吴国击败楚国后,辞别吴王时,献上了毕生心血所著的兵法十三篇。而在另一处,司马迁又写到,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种矛盾的说法,使后人争论不休。

直到1972年山东银雀山大墓的发掘,出现了散落零乱的竹简,经清洗整理后,人们惊人的发现,这竟是首次面世的孙膑兵法。至此谜团解开,兵法为两部,各自不同,孙武、孙膑是祖孙关系。

而《三十六计》成书较晚。作者已不可考。应为经历了很多年代很多人在一两千年已发生过的战例中的智慧总结。

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是在战役战术层面上的战熟运用。

他分六大部: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部又分六计,故共三十六计。

在这六大部中,以占绝对优势的胜战计和处于劣势时的败战计为例: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这些在实际的战例中屡试不爽。更奇的是,一些卓越的军事家能灵活运用,并不墨守成规。如抗战中八路军两次在七亘村以同样的手段伏击了日军。这虽不符合用兵不复的通理,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胜利。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一道局。

一个是战略,一个是战术。层面不同。用法不同,作用不同。

简单一句话。掌控全局,谋取一点。

具体而言。就事论事,具体分析。

三要素:生活,学习,工作。

原则:联系观点。

核心:良心。

其他网友回答

一说“孙子兵法”,人们通常会马上连出个“三十六计”,好像“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就是一起的,兵圣孙武的成就就是创作了“三十六计”。然而这二者之间其实没多大干系。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军事大家,兵家至圣孙武所著。

孙武当年从齐国跑到吴国,被伍子胥举荐给了吴王阖闾,阖闾拜伍子胥为相,拜孙武为大将,当时孙武为阖闾奉上了兵书十三篇,后世称之为《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是什么呢?它是清朝人所著的东西,作者不详,篇幅极短,与《孙子兵法》那种洋洋洒洒的正统兵书不同,《三十六计》简直算是惜字如金的可以。遇到读不通的人,不看封面还以为这是本成语大全。往往需要旁人大量的注解才能弄明白。

《三十六计》简单到何种程度呢?它目录倒是分类挺详细,分为胜、敌、攻、混、并、败等总纲,每纲下有6计,分别为一个成语。每计所言极为精简,至多不过30个字。

例如“美人计”,提到这个名字,许多童鞋可能会以为会有一场惊世奇情,什么貂蝉西施,三国无双…可惜《败战计·美人计》只有:“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就这几个字儿,剩下全脑补,反正没点AC之间的文化你也别看啥兵书了。

换个《胜战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又没了。你以为是《史记·魏公子列传》里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吗?太史公惜字如金都没搞到《三十六计》这种程度。

与《孙子兵法》里面细致的哲、理分析比起来,《三十六计》就像个成语批注,个中内容不做引用,全凭个人积累与脑补,有时候标题本身比其内容提供的思维还要多点。

那么问题来了,《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有什么关系吗?你要说有关系那就有关系,你要说没关系那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三十六计》如此简洁,就算想夸它什么继承了前人的思维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啦都没办法。

反倒是《易经》与《三十六计》更为贴合,也不知作者是算卦成痴还是大清研究兵法搞错了方向,《三十六计》总体上充满了《易》中的数理、阴阳概念。比如上面提到过的《围魏救赵》“敌阳不如敌阴”之说。

还比如《暗度陈仓》中的:“益动而巽”,这根本就是直接引用的《易经》的“益卦”,为“益动而巽,日进无疆”。你要去翻易经,只能得到一堆什么“下震为雷乃动,上巽为风乃顺”的东西,嗯,雷动风顺,大吉大利,今晚吃鸡也!

你看,这是不是又酸又腐?有人说这是朴素唯物主义,你觉得呢?

我不知道什么朴素不朴素,当年解放战争倒是有这么一位信奉易学的“罗盘将军”张淦,凡事必其一卦。对这号人而言,《三十六计》简直就是《易经》军事方法论总纲。

说到底,《三十六计》顶多在取材和概念上借鉴了《孙子兵法》,它可能只是满清王朝一个酸腐的书生依靠《易经》编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比不得兵圣从实际出发的客观论述。《孙子兵法》影响了后世千年,而《三十六计》只是个文人的文字游戏罢了。

那么老王就说到这儿了,不妨谈谈你的看法?

其他网友回答

本人当兵21年,期间对《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和研究,毕竟跟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性质有关系。看到这个问题,非常高兴来谈谈自己对这两部兵书的理解和看法。

一、《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书,由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思想家孙武所著。《三十六计》是明末清初著作,目前作者尚无定论。两部书籍都是我国古代兵书,都是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斗争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对后世的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孙子兵法》重点讲战略,《三十六计》重点讲谋略。《孙子兵法》从哲理层面来研究战争,重在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战备指导思想。其核心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战争观念。提出了“慎战”的理论。二是战略思想。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提倡先发制 人。三是治军理论。包括将领的选用、军队的训练、制度的建立等。而《三十六计》重点讲军事谋略和策略,通过形象生动的计名,真实有趣的故事来阐述各种计谋,具有简明实用的特点。

三、《孙子兵法》价值和影响力,远远大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博的影响,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政治家都从中汲取治国治军的方略。而且,《孙子兵法》所阐述的规律和思想,在经济、外交等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三十六计》因其成书较晚,且重在讲战术层面的东西,所以其价值和影响力远不及《孙子兵法》。

以上是我对两部兵书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如有不同观点,敬请大家在留言区交流。

版权声明